文明序曲古越春秋
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系列之一
无极斋分享
前言
浙江古称“越”,大江之南,山林氤氲灵秀,江河清澈铿然。穿过延绵起伏的山脉,跨越繁星般的海岛,浙江的历史已走过千万年。
脚踏先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聆听浙江故事娓娓道来。良渚文化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交响曲;古越国的鸟虫书定格了历史,《越人歌》传唱至今;残唐五代四方沸腾,独吴越国以丰物厚产安居东南;宋室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南宋凭借半壁江山殷富更甚于前;明州古港更成为了古代中国放眼世界的一扇窗口。
第一单元文明序曲(史前时期)
浙江境内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钱塘江两岸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依稀勾勒出南岸地区新石器文化演进的大致脉络,并在世界稻作起源的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在北岸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先后承袭。良渚文化尤其因发达的生产力,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完整的礼仪制度,被视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典范。
韩回之,字无极,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爱好收藏,对古代武备、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猎。博涉而深究,视野开阔,颇有心得,乐艺会特开设专栏《无极游》,陆续刊登各系列藏品,与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欢斋主韩回之带大家欣赏“《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猪纹陶钵
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距今-年)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高11.7厘米,口边长21.7厘米,
口边宽17.5厘米,底边宽13.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象牙蝶形器
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距今-年)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长16.6厘米、残宽5.9厘米、厚1.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人首陶瓶
新石器时期崧泽文化(距今约-年)
嘉兴太纹遗址出土
高21厘米
嘉兴博物馆藏
良渚玉琮
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距今-年)
第二单元古越春秋(先秦时期)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禹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当中原处于夏商周时期时,浙江大地上活跃着与华夏族不同的越人,他们就是春秋典籍中所提到的南方百越部族中最古老、最发达的一支。春秋晚期开始,越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国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覆灭吴国,引兵北上,一度成为东南霸主。
在吸收与融会中原文化的同时,越国保持并创新了地域文化,缔造了东周时期长江下游的古越文明。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青铜冶铸工艺等诸多手工业的勃兴,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青铜鸠杖
春秋(前-前年)
绍兴漓渚中庄村坝头山出土
杖首:长26.7厘米,銎径3.7厘米
杖镦:长30.6厘米,銎径3.6厘米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青铜鸠杖因杖首顶端立鸠鸟而得名。鸠自西周始便是尚齿敬老的象征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崇鸠风尚,缘于越国对鸟图腾的崇拜。杖底端跪坐的人蓄发至额前和耳部,脑后一椎髻,横穿一簪,通体饰几何纹、蝉纹、卷云纹等,腰间系带,真实地再现了古越人“断发文身”的习俗。
龟纹青铜簋
西周(前11世纪-前年)
温州瓯海仙岩杨府山出土
高10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4厘米
温州市瓯海区博物馆藏
青铜甬钟
绍兴市博物馆藏
伎乐铜屋
春秋(前-前年)
绍兴坡塘号墓出土
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凤鸟纹铜插座
春秋(前—前年)
绍兴坡塘号墓出土
通高16厘米,边长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耳金
春秋(前—前年)
绍兴坡塘号墓出土
高6厘米,长径14.2厘米,短径11.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器身纯金捶打
越王者旨於睗剑
春秋战国(前—前年)
通长52.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欢迎订阅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jj/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