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屋,一个只存在于古代的名词,对于今天住进舒适楼房里的我们,实在是过于遥远和陌生,每当大雨倾盆的时候,望着窗外如银链般的雨幕,我们当中的一些文人艺术家或许会停留窗前,用华美精妙的诗句感叹着雨中窗外的美景,可是在古代,我们一些住在茅草屋里的先人是否有这样的闲情雅致呢?或许我们可能认为~他们应该在为屋顶的漏雨而烦恼吧?那么,古代人的茅草屋究竟漏不漏雨呢?
在旧社会中,穷人家境贫寒,没有能力去建造更好的房屋,因茅草不用花费金钱,又比较容易采集,所以穷人才选择它来建造房子。在浙江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中,学者们发现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年的那个洪荒年代,人们就已经懂得如何建造茅草屋。他们把收集起来的茅草用草绳子编织好,然后一层层铺在架好房梁的屋顶上,不仅能避雨,还能避寒,可是到了下雨的时候,难道雨水不会随着茅草的缝隙渗到里面去吗?
其实,我们能想到的,古代人又怎么会想不到呢,茅草在编织好的同时,人们还会在茅草上面抹上一层层的粘性泥土(和现在农村的泥砖有一定的相似度),然后把抹了湿泥土的茅草晒干,再把它铺到房顶上面去,上面还要加上几层宽大的树皮,最后才在最外层盖上几层茅草,这样制作的茅草屋顶,基本上就不会在下雨天漏水了,不过由于虫蚁的咬噬和雨水的腐蚀,大概三四年左右就要换一次屋顶的茅草了,不然就真的如冯梦龙所写的“屋漏偏逢连夜雨”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茅草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居住的用途,变成了人们用来观赏的用途,在乡间的原野上,茅草屋有一种古朴的宁静美,它悠然、超脱、物我相忘,挟带着荡气回肠的侠骨柔情。试想一下,在山间搭上一间茅草屋,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身心疲惫之后,在山间的茅草屋前,一个人静静地沏上一壶热茶,看着远方的青山,近处的潺潺流水,是不是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xw/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