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宁绍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稻作生产区,水稻种植在这片广袤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造就了这里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信仰。俗话说南稻北麦,南米北面,稻米是这方百姓的日常主食。李渔《闲情偶寄》中云:南人做米,北人做面,常也。身处宁绍平原的宁波人,可以数月不食面食,却不可一日不吃米食。
千年百来,勤劳聪慧的宁波先民在繁重的劳作中,苦中作乐,利用家中常见的籼米、粳米、糯米,以水为媒,经过磨制、搡打、蒸煮等各种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出了花色繁多的米制品,这些米制品与当地民俗结合,其制作技艺往往传承数百年,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田间米食、婚嫁米食和祈福米食。
田间米食在宁波农村,每年的三四月份就进入了早稻种植季节,农民们要做秧田、播种、插秧、施肥等,一直要忙到七月下旬。民谚云:“小满芒种,腰骨驼拢”,意指这段时间劳动非常辛苦,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为了维持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饮食自然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但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所限,百姓只能就地取材,在“米”这一普通的食材中寻找灵感,久而久之,在宁波各地就出现了非常有地域特色的田间米食。
余姚市梁弄镇东山村蔡忠德大爷说,梁弄是个山区,有许多松树,每年阴历三月,当松树开花时,会产生许多黄色花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春耕、夏种期间,不少家庭会上山采摘松花,利用松花香而滑的特点,制作一种叫“黄毛鹅”的点心,到田间地头慰问干农活的帮工。
“黄毛鹅”是纯糯米制品,先将糯米浸4-5个小时,淘净后磨成糯米粉,在糯米粉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团,再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大圆团,裹入豆沙馅子后搓圆。上锅蒸熟后,在外面滚上松花,洁白的糯米团揺身一变,成了黄黄的、胖胖的“黄毛鹅”。
糯米的米香,加上新鲜的松花花香,使“黄毛鹅”成为清香扑鼻的田间美食。但据蔡大爷说,现在妇女为贪简便,买些现成的馒头、大糕、烧饼作为种田点心,所以会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婚嫁米食米制食品在寻常百姓的婚嫁仪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从成双成对的糯米公式,到寓意生发的米馒头、甜甜蜜蜜的大糕……这些都是各地毛脚女婿送丈母娘的礼担上不可或缺的物品。
去过梁弄镇的人都会发现,当地有一条大糕街,街上的梁弄大糕是游客必买的纪念品。小小一个镇,据说做大糕的店就有七八十家。梁弄镇梁冯村蒋小彩的祖辈新中国成立前就在梁弄街上卖大糕,到他这里已是四代相传了,忙时日销量有一二百箱。梁弄大糕除了销售给游客,本地百姓买得更多。蒋小彩说,每逢端午节等节气,当地还未结婚但已订婚的男方要将大糕作为礼物送给女方家,少则几十箱,多则上百箱。女方家将大糕分给亲朋好友,一来表示名花有主,二来是让大家共沾喜气。
蒋小彩说,做大糕全凭艺人的手感和实践经验,比如,米浸水的时间需随着天气冷热进行调整;米磨成粉后要用水拌和,用手搓,潮燥程度全凭艺人的手感,更不用说大糕的馅子,调得好坏也相差很多,所以整条街上,竟找不到一模一样口味的大糕。
在梁弄,你随便走进一家大糕店,都会看到正在埋头制作大糕的师傅:把拌好的潮粉,用粗筛筛到大糕框里,用自制的工具把盘里的粉刮平,雕空,然后用小勺在格子内勺入馅子,十六格都勺齐后,用筛轻洒盖面粉,以盖住馅子为准,再用工具刮平。然后把红粉放入印版里,再印在糕上,接着用刀把大糕利开,脱框放入三脚架上准备入锅蒸……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看得人眼花缭乱。
祈福米食用做米食、尝米食寄托朴素的感恩、祈福心愿,是江南地区老百姓最普通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
余姚牟山人祈神祭祖、过节、寿诞都要有一盘状元糕,这也是牟山镇的特色名点,据考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说起牟山状元糕这一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典故:相传晚清时,镇上有一个姓魏的书生寒窗苦读,经常买镇上的方糕充饥,书生上京赶考时,方糕店老板见书生喜欢吃,就特意送方糕让书生路上当点心。为讨口彩,老板把方糕称作“状元糕”,祝其金榜题名,后来,书生果然中了进士,衣锦还乡,状元糕之名就在当地家喻户晓了。
状元糕的做法与梁弄大糕异曲同工,但因是纯糯米制成,口感更为绵软。而且印在糕体上的图案需等糕蒸熟之后再加印,所以做出来的状元糕白粉红印,色彩鲜艳。印章图案根据需要而定,如生日印“寿”字,祭供用“福”字或花草图案,如遇考学等,就印上“状元”二字。当地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笼糕里,只印一只状元糕,因为状元珍贵,多了就不灵了。
编辑:徐坚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xw/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