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的人工智能成为帮助人类完成工作的一种工具,逐渐取代了低级的人类劳动力。
工具在人类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那么早期为人类所用的工具由何缘起,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早期人类及器具使用的发现
在青铜器出现之前,人类的大部分工具由石料制成。中国境内发现早期人类生活按时间轨迹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在约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一同发现的还有三件元谋人使用的石器,石英制造的刮削器反映出当时的人类已经会用捶击法制造以及修理石器,会制造小型刮削器和尖状器。
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这些器具用以采集和狩猎。到了北京人生活时期,器具的类型和打制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北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打片方法,增加了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这几种工具。石器打制方法的增加及石器种类的增加反映了器具的进一步发展。
雕刻器的产生表明审美意识萌芽。在这时,人类文明也取得了重要进步,开始懂得用火和食用熟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山顶洞人时期器具在之前的基础上发展,但并没有太大变化,不过出现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会缝制衣物和制作装饰品,审美意识逐步提高。
河姆渡原始农耕文明开启了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主要特征是石器经过打磨,是对打制石器的一种改良加工,也是一种技术的进步。
材料的使用也逐渐多样化,木材、骨、贝、鹿角和其他材料开始被人类使用,并依据不同材料特性制作出不同工具。
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不再靠采集和捕猎获取食物,开始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启农耕文明。
河姆渡原始农耕文明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长江中下游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为居民在湖泊和沼泽边种植水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气候下衍生出水鹿,野猪牛等生物,此类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成为骨类器具的主要用料,除了制作采集狩猎工具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具,还被制成农耕所需的耒,耜,锄等,有些甚至附有雕花,堪称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骨器制作在这一时期取得较大的进步。
除了骨器,木器也大量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河姆渡时期的人类已不再居住在山洞内,而是以木头建造适宜居住的居所。该时期的干栏式房屋在今天看来仍是非常具有智慧的人类建筑,不仅是其房屋在人类居住方面展现出的诸多优点,建筑中所用的两种木构衔接法,也令人惊叹不已,并且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为以后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开端。这些都是人类器具逐渐精细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这些器具的产生也极大促进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还进一步促进了其他文化产生,由出土的纺轮、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人们已发明了原始的纺织机械。
骨哨作为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也可作为一种乐器,丰富人类生活。
向北发展的人类农耕文明
人类农耕文明逐渐向北发展,不同区域作物适应性不同开始在多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陕西西安半坡居民种植适宜北方气候的粟,麻和蔬菜等粮食作物,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家禽,在材料加工方面他们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加工过程也促使了一系列工具的产生。工艺技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审美观念的提高,使得他们制作多种样式的彩陶,绘以生动人面,鱼,鹿,植物和几何图案,工具使用兼备实用性和美观性。
值得一提的是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相异的半坡圆形房屋,房子为半地穴式,内含地窖,冬暖夏凉,还可以抵御野兽。这样的建筑特点适应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在至今北方房屋仍然具备这样的特点。
到了更时间更近的山东泰安大汶口文明,器具的制作及使用越加成熟,重心开始转移至用器具制作成品。
在这一时期的人类的生活不再为填饱肚子,有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追求,出现了最古老的墓葬,配有随葬品和各种陶器,玉器和象牙制品。
结语
青铜器时代之前人类劳动器具主要以石器为主,因而称为石器时代,虽然石器在今天看来是较为低级的工具,但石器时代人类器具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就中国而言,其一人类扩大了居住范围进入高纬度地区,从后期人类文明逐渐向北扩展可以看出。
其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活动,不再仅限于原始采集和狩猎方式,学会利用工具简化劳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开始农耕生活。其三,开始累积多余的物质财富和创造精神财富,劳动不再为填饱肚子,也为满足个人精神追求。
开始出现精美工艺品,装饰品及服饰制作。其四创造了为后世所用的物质文化财富,干栏式建筑和半坡式建筑至今仍为人称叹,留下的建筑技法和激发的灵感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五开始了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发展,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创造的不同物质或精神财富为中国多样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xw/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