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窦摘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发布时间:2022-6-17 13:21:24 

浙江人物系列

盛夏

第90天

点击收听▼

写在开篇

中国有句古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正是一位走了很多路的读书人。不过如果说他是去旅行,不如说更像是追问,在他的旅途中,每到一处,他总会很自然地追问起这里的历史与文化,仿佛自己找到了寻觅已久的根。几年间,他一路走来,一路写去,这些游记连缀成篇,就是著名的《文化苦旅》,而他,正是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

今日佳句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余秋雨《文化苦旅》

句里积词

遗憾:指不满意、悔恨、不甘心的事情。

(这件事情没有做成,对此我表示遗憾。)

知句论事

今天的摘抄句子出自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文化的态度。那就是他始终强调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对于人类苦心经营出的现代文明,余秋雨始终保持着一种本能的距离感和轻视,或者说,他很难把这当做自己的最终归宿。

他总认为那是被催生出来的,虽然看起来辉煌夺目,却少了被历史淘洗后的沧桑感和久久难以忘怀的苦味。

这种感觉让他面对历史遗迹时感到了一种久违的亲近,因为几千年的岁月会让一个地方呈现出不可复制的印记,这让他感受到了一种不可动摇的真实,相比于置身现代化高楼大厦中,他更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他说“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这种掷地有声的质问和对历史的自信让余秋雨的散文呈现出了一种厚重感和沧桑感,而这种特质难免会让人觉得作者不像是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以至于还闹出了一件趣事。

在他第一次去台湾演讲的时候,当地的学生很惊讶余秋雨竟然还活着,因为他的散文是和那些历史上的大师如鲁迅、朱自清一起放在课本中的,他也就被学生理所当然误认为和那些大师是同时代的人。余秋雨面对这样的疑问,幽默地说“我余秋雨不仅活着,而且还活得挺好。

其实如果你了解余秋雨的人生经历,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形成了这样的特点。他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县城,小的时候就酷爱读书,他的老师看他读的这么快,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要手写的一百个毛笔小楷字才能借一本书。

余秋雨于是开始认真地练习写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借来的。所以在他长大之后,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因为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这种对书的恭敬之心渐渐变得更丰富起来,在余秋雨的成长中,他遭受了很多考验,家庭变故、不公对待、恶意诽谤都让他感受到在这世界上生活的艰辛,但是他始终在读书,也始终在思考。

他把对世界的困惑带入了书中,希望寻求一个答案,于是渐渐地对文化也产生了一种敬畏,而常年的阅读又让他对书产生了一种亲近之感。

他曾提出一个读书方法,就是“畏友论”,他说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我们应该读的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不仅要敬畏,而且要做朋友,这就是余秋雨对书的态度。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隐约看到,为什么他对于现代文明是那么轻视呢,因为他对文化始终保有着一颗敬畏之心,而饱经人情冷暖之后,他看惯了,看淡了,不再把人世的浮沉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自己的栖息之地,应该是更为高远的东西,那就是文化。

应用宝盒

今天的摘抄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了让这个哲理更好懂,作者连续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不仅加深了主旨,而且让这句话的意味变得更为丰富。这种句式是我们要学习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呢?

下周预告:这一周盛夏季就要结束了,下一周是金秋季的第一周,主题自然和秋天有关了,下一周,让我们一起聊聊“秋天的回忆”。

福利小链接

余秋雨: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点击上方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xw/7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