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博物馆里的猪,你发现了吗

发布时间:2022-5-6 18:42:02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

▲猪首铜像

猪为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十二,亥是地支的十二位,故一天十二个时辰中的“亥时”。晚上9-11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酣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唐代十二生肖陶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曰书》中记载:“亥,豕也,盗者大鼻”,东汉王充《论衡》中也有“亥,豕也”,《清稗类钞》讲“亥为豕、蜼、猪”、“豕与猪之分,则豕为家畜,猪为野猪也。”

▲唐彩绘十二生肖陶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洞穴壁画中有人手的印模,还有一幅猪鹿的画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具象艺术了。

而在中国,前仰韶文化(距今-年前),家猪饲养已在大部分地区出现。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一期遗存出土就有家猪骨骼标本,时间距今年左右,这是目前可确认国内最早的家猪。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出现成熟或改良的家猪品种“殷墟肿面猪”,这是我国考古最早确认的家猪品种。

远在旧石器时代,猪的地位十分崇高,人们曾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玉猪龙应该是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玉猪龙头部和猪头部很像,还有个小小的獠牙,它的嘴还有褶皱。

▲红山文化(距今—年前)玉猪龙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般从侧面看,这个“龙”的上嘴唇就翻起来了。考古学家认为,玉猪龙是从猪的形象演变过来的。在红山文化之前,这个地区的人已经非常地喜欢和崇拜猪,他们甚至已经把猪神化了。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年)玉猪龙大英博物馆藏

古时猪的别称有很多,比如豕、豚、彘等。豕,有时称为野猪。豕、彘、猪、豚四个字在先秦时期指代上有所区别,豕、彘指大猪,猪、豚指小猪。

▲野猪到家猪身体比例变化图绘图/吕鹏

猪还有其他别名“乌鬼”。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之一:

“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宋代《漫叟诗话》写道:

“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杜诗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作‘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

猪又名“乌金”“黑面郎”“黑爷”。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清末贵族祭官,称活猪为“黑爷”。

▲新石器时代猪形陶罐南京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猪形陶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家猪还是中国古代先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可见它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直至今天也依然如此。

在许多古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人们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往往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并用做随葬品。

▲汉代陶庖厨俑成都博物馆藏

这件陶庖厨俑是为墓主人准备膳食的奴仆,案板上的猪头,狗头,带蹄牛腿,鱼等肉类食物。

▲魏晋时期杀猪壁画

▲陕西郝滩东汉墓壁画中鼓瑟的神猪

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陶钵,钵体表面上的猪纹形态逼真。

▲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高11.6厘米,长21.7厘米,宽17.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猪纹钵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人看到了七千多年前猪的模样,说明当时已饲养家猪。

古时有用猪形做为装饰。

战国时期,一款便携酒具盒,设计水平就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的新潮,盒身为双首连体猪形,四足蹲伏,为神话动物“并封”的形象。两端的把手呈猪嘴状,真是装饰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战国猪形漆酒具盒荆州博物馆藏

看下它的线图,既写实又艺术感很强!

鉴赏课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xw/7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