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波澜壮阔
70年高歌猛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
余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人民生活水平节!节!高!你可点击:H5|数说70年,余姚变化令人惊叹!▲鲁银华、黄静波、施恬然、“关尔驿站”等摄
您也可一览下面的数据,
细细感受余姚70年的辉煌与巨变。
→
GDP涨了多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余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的70年、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70年。
▲图为中意宁波生态园一角(无人机拍摄)。沈赞赞摄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余姚经济基础薄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不到万元;
年底达到.08亿元,是年的倍。
点击可看大图
人均GDP(按户籍人口)从年的87元跃升至年的13.21万元,是年的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前的余姚,落后的农业占主要份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第三产业非常有限。
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4.3∶14.3∶11.4;
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4.0:58.1:37.9,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格局。
▲会展业是我市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第二十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开幕式现场。黄静波摄
工业主导地位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图为舜宇集团光学镜头生产车间。陈斌荣摄
工业增加值从年的0.05亿元增加到年的.21亿元。全市拥有1个与国际合作的生态园——中意(宁波)生态园,2个省级工业开发区,3个省级特色小镇,1个市级特色小镇,10余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功能区,上市企业9家。
新兴产业渐成“主角”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图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车间一角。陈斌荣摄
全市基本形成了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新兴产业和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照明灯具等传统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4.5%、58.6%和67%。
我市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单位,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成为全省首批、宁波唯一的“中国制造浙江行动”县级试点示范城市和全省首批“工业强市”。
第三产业走上“快车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年的0.04亿元增加到年的0.4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年底,第三产业增加值发展到.57亿元。余姚专业市场众多,交易活跃,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市场强市”,多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
▲图为城区万达广场夜景。邱锐钧摄
农业迸发新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的农业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转变,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广泛运用于农业。
▲图为牟山镇狮山村的农民正在操作农机。吴蒙棣摄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年的0.26亿元增加到年的44.08亿元。我市还获得了“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等10个特色名品之乡称号,涌现出“瀑布仙茗”“备得福”等品牌产品。
消费市场日益活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市场不断成熟,消费层次明显提升。
▲图为市民正在城区一家大型家电商城选购液晶电视机。黄静波摄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年0.亿元逐年提高到年的.78亿元,年均增长12.8%。
近年来,我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电子产品、金银珠宝、旅游等为主的消费热点基本形成。
开放型经济成果丰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图为远东工业城一角(资料图片)。舒春华摄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由年的48.85万美元增加到年的5.01亿美元。
目前,我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出口产品商标,开放型经济规模居浙江省各县(市、区)前列。
交通铺就发展大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大交通建设力度,交通网格日益完善。
▲图为航拍镜头下的慈余高速公路枢纽。陈海东摄
解放初期,我市交通以水运为主。现在,我市交通格局已发展成为公运、铁运和空运组成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年的59.2公里、年的公里增至年的.66公里。全市铁路营业里程由年的15公里、年的41.73公里增至年的.86公里,其中高铁38.4公里。
点击可看大图
距宁波市区、宁波国际机场、北仑港约半小时!
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小时!
正式纳入上海“二小时交通圈”!
……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姚城人的出行更加便捷通畅!
“家底”更厚,涨了倍!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年,我市财政总收入仅0.05亿元,到年底,我市财政总收入达到.37亿元,比年增长近倍。在财政实力快速增强的同时,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用于民生项目的财政支出力度,以改善民生事业。
▲图为由市财政全额投资兴建的全民健身中心全景。鲁银华摄
居民生活水平节节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图为市民在公园唱曲。苏英英摄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是年的4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是年的40倍;
点击可看大图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9:1,分别比宁波、浙江、全国平均水平低0.1、0.34和1.01;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66辆、拥有人均住房面积53.4平方米。
通信网络安全畅通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只有18.56万元,年为.19万元,年达1.66亿元。
固定电话用户数从年的户增长到年的26.7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从年的0.02万户增长到年的.24万户。
点击可看大图
从年网络起步至今,已有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53.78万户,真正进入网络化时代。
▲图为施工人员正在四明西路铺设通信光缆。黄静波摄
社会保障日趋健全年全市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达到21.45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48.5%。本市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2%,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64%。
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7处,床位7个。社区服务设施处。
▲图为市民正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社保业务。黄静波摄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年,我市共有专职教师人,在校学生1.29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在编教师人,在校学生总数15.42万人。
点击可看大图
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初升高比例达到99.16%。
▲图为梦麟中学。许永海摄
健康余姚不断深化年,全市共拥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家,卫生技术人员人,分别是年的3.6倍、5.3倍。
城乡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资源共享中心模式全省推广,“全科疾控”受到国家卫计委肯定。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78岁。
▲医院全景图。黄孟丹摄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图为余姚全景。邱锐钧摄
年建成区面积6.41平方公里,年17.69平方公里,年达到50.54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
成就了余姚人的幸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
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九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宁波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
……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发祥地,
如今正续写着新精彩!
文字:王润舒敏敏
制表:邵天骊
编排:沈媛仪
-END-
余姚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xw/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