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要想唱好双城记,音韵在弦外关键

发布时间:2025/4/1 14:53:40 
专业老牌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先说一段“广为流传”的掌故:

年,宁波财政收入超过杭州,GDP距离杭州也仅一步之遥,便自然而然地提出,两年之后全面超越省会。

在一次省委常委会上,时任省委主要领导安慰杭州,“宁波优势比杭州多,超过杭州是正常的,杭州的干部不要为此有压力”。宁波作为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当时另外4个——深圳、青岛、厦门、大连,都先后在经济上全面盖过所在省会。谁料,刚接掌杭州不久的王国平当场表态:如果宁波哪天超过杭州,作为市委书记的自己就引咎辞职。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王长达十年的治理下,杭州城市建设、产业经济脱胎换骨,而宁波却走了一段弯路。两者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但因为曾经接近过,所以很多宁波人至今都对杭州不服气,心结很重。

为了一窥当年宁波跟杭州的差距到底有多接近,我特地去查了下改革开放以来杭甬两地历年的GDP数据,却发现事实并不支持这种传统说法。

数据显示,年代,宁波GDP最接近杭州的年份,并不是年,而是年,为86.48%。也就是说,宁波经济总量从来都没有达到过杭州的九成,更不要说反超了。至于21世纪头十年,两者差距也没有拉大,相反,在王国平卸任的年,还达到了历史最高值87.03%。

所以上述这段掌故,不知道是媒体一开始就报导错了,还是后来传播时人们以讹传讹?但它至少说明了一点:并不存在省里或者杭州打压宁波的情况。

可就像一些人顽固地相信“打压说”,他们也顽固地深信,宁波本来可以超过杭州的。这种情况下,浙江年首次提出杭甬“双城记”,并在刚刚落幕的省党代会上进一步强调唱好“双城记”,到底是为什么,又能否成功呢?

与中西部省份省会“一城独大”的情况不同,东部沿海的几个省,几乎都呈现“双子星”甚至“三国杀”的城市格局。

从北到南我们来看——

辽宁是大连、沈阳PK;

山东过去是青岛第一、烟台第二、济南第三,这些年济南通过合并莱芜赶了上来,而烟台挤水后已经退出竞争;

江苏也慢慢从苏锡宁三国杀,蜕变为苏州、南京双雄对决;

福建方面,在福州GDP超过泉州后,主要就是跟厦门竞争对外影响力了;

广东不用多说,广州、深圳的“第三城”大战如火如荼……

而且无一例外,这些强势的非省会城市,跟省会老大哥都存在或轻或重的“瑜亮情结”。

比如大连人从不称自己是东北人;青岛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山东人;苏州人眼里只有上海,最多就跟锡常玩玩,南京对他们来说和江北没啥两样;厦门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行政级别超过省会的城市,全福建的有钱人都梦想能在厦门岛内,而不是福州市区有套房。深圳就更不用说了,上面总是送来各种政策红包,别说广州,就连京沪来了也丝毫不逊。

和他们相比,杭甬关系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首先,正如上面提到的,宁波是所有城市中唯一一个GDP从来没有超越过省会的老二。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杭州也是沿海省份中在省内地位最稳固的省会。不像南京,动辄被人唤作“徽京”;至于福州,知道它是福建省会的人数,绝对少过误以为厦门才是省会的;哪怕是称雄华南千年的广州,面对一飞冲天的深圳,也有点力不从心,逐渐从一线掉队。曾经的北上广深,现在在很多领域,已经缩水为北上深。

唯独杭州,自打吴越国定都后,其在两浙地区的地位就没有谁能撼动过。在近代宁波开埠、宁波帮崛起之前,杭州在省内的对手,甚至都不是如今的老二宁波,而是一江之隔的绍兴。

自从公元前年范蠡修筑会稽城起,绍兴和苏州(筑城于公元前年)就是长三角的初代“双子星”。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年,绍兴府的人口(多万)都远远超过已经当了近千年省会的杭州府(万)。而当时的宁波府才区区万人口,数量甚至不及嘉兴湖州金华台州等。难怪当初吴越国王钱镠的老大董昌打下浙东后,会选择移镇绍兴,而把杭州留给钱镠,这才给了杭州一次意外胜出的机会。

年开埠后,宁波也只辉煌了没几年。洋人发现,宁波有港口,却没有腹地,不像杭州湾北面的上海,腹地涵盖整个长江流域——三峡大坝建成后,吨级货轮更是可以直抵重庆朝天门码头,所以纷纷放弃宁波、转战上海,而没有像德国人对青岛、俄国人对大连那样悉心营建。

我们看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宁波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混迹上海滩才发家的。所谓“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更多是宁波人的一种乡愁。就码头的重要性来说,宁波跟“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不能比,甚至在孙中山《建国方略》谋划的北、东、南三大港口中,东方大港也不是宁波,而是选在杭州湾北岸的嘉兴乍浦。尽管就自然条件来说,宁波港比它们都要好。而能帮宁波克服这个短板的,只有杭州。

年,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和人们通常熟悉的京杭大运河不同,这次申遗的范围还包括了一段连接杭绍甬的浙东运河。历史上,这段运河对于宁波的意义,就像珠江之于广州,海河之于天津,长江之于上海。

正如前面说过的,宁波是个没有腹地的港城,若不是有了浙东运河,宁波可能压根就不会崛起,即使崛起了,也大概率会像泉州那样很快衰落下去。

不信,我们来看历史。早在明清时代,日本使团从宁波登陆后,便是沿浙东运河至杭州,然后再北上京城。宁波开埠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铁路,走的基本也是这条商路。某种意义上,浙东运河就是宁波连接整个国家母体的脐带,同时,它也限定了杭甬的关系。

对于杭州来说,由于杭州湾潮水汹涌,并不适合船只直接出海,必须借道它港。而距离杭州最近的大型港口,就是宁波港了。可以说,宁波自古至今,一直扮演着杭州出海口的角色。而对于宁波来讲,杭州则是其货物、人流、资金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即使后来有了火车、飞机,这种相互依靠的关系也没有改变,相反分工还更加明确了。杭州是浙江的航空中心,宁波则是全省的海运枢纽。环顾沿海这些“双子星”省份,就没有哪一个像杭甬这样契合度高的。

比如广深,同样是沿海城市,又同处大湾区,无论是港口还是机场,吞吐量都很接近,彼此竞争得十分激烈。再如福厦,闽北闽南,各踞半壁,彼此老死不相往来。至于苏宁,一个紧抱上海大腿,一个和安徽小伙伴玩得正嗨,不了解的还以为它们是两个省的城市。而济南和青岛、沈阳和大连,倒是一个地处内陆、一个身居沿海,可惜两者离得太远,无法彼此赋能。所以像沈阳,即使要出海,多数也是借道营口港。

除了在城市定位、交通功能上彼此互补,在产业结构方面,跟其他几对“双子星”城市多少都存在同质化,有些冲突还十分激烈不同,杭甬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前者主打科创互联网,后者聚焦石化制造业,彼此术业有专攻,责任有分工。杭州负责不断探索浙江经济增长的上限,宁波则负责继续夯实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彼此配合默契。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吉利集团的总部位于杭州,而汽车等的生产基地则放在宁波。

这或许也是在一众沿海省份的“双子星”中,我最看好杭甬“双城记”的原因。如果非要说杭甬合作存在什么“障碍”,可能就是两者并不接壤。好在夹在中间的不是别人,而是绍兴。

这一次浙江党代会除了提到“唱好杭甬‘双城记’”,还表示“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

如果将杭绍甬城市带比作一个哑铃,那么杭甬就是两头,绍兴则是中间的杆子,是杭甬双城联动的支点。三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53%,堪称浙江的经济脊梁。其地位犹如沪宁线之于江苏、广深线之于广东。而且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绍兴这个“电灯泡”当得不仅不多余,相反左右逢源,能够进一步赋能双边。

为啥这么说呢?大家知道,现在的绍兴共辖三区三县,但历史上,越州共有“八邑”。其中的余姚、萧山两县,分别于年和年划归宁波、杭州。虽然情感上,至今仍有老绍兴拿这说事,觉得自己吃亏了,但客观上,由于语言相通、人员相亲、发展相近,这种格局反倒有利于杭绍、甬绍的融合。我们看之前浙江确定的五大重点毗邻区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中,有三个位于杭绍甬舟一线,占比达到60%。

目前,绍兴已会同杭州、宁波共同制定了实施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探索两市毗邻区域产业、交通、旅游、公共服务等跨区域深度融合机制和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协同机制,实现了个高频事项杭绍甬通办。

其中,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共有两块,北面是萧山和柯桥,共建临空经济与现代纺织双引擎发展的开放合作大平台;南面是萧山和诸暨,共建绿色发展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平台。考虑到萧山是杭州重要的城市副中心,而柯桥也已完成了撤县设区,也就是说,杭州绍兴的市区已经连在一起,地铁也对接上了。环顾国内,融合做到这种程度的,也就只有广佛等少数几个,难怪有人将杭绍同城称为广佛同城的低配版。

而另一边,绍兴市区(上虞区)也已东扩到宁波边界上。根据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的相关规划,双方将协同打造前湾新区—滨海新区高端产业协作联动区、甬绍四明山生态文旅休闲体验区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甬绍合作先行区。

可以预见,随着绍兴网络化大城市的建设,以及杭甬人口的迅速膨胀、外溢,未来,杭绍甬有可能形成类似苏锡常、深莞广佛那样的城市连绵带。

如果非要说还存在什么变数,可能就是绍兴这些年产业转型相对缓慢,人口增长也十分乏力——年绍兴人口总量和增量都已跌到浙江第七,远低于其全省第四的经济排名。所以,打开格局、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克服排外心理,吸引更多外来人口,不仅关乎绍兴自身的城运,也影响到杭绍甬一体化的实现。

一句话,杭甬要想唱好“双城记”,音韵在弦外,关键在绍兴。

作者:土哥涅夫

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xw/10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