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其官员幕僚多为绍兴人,而后几经辗转“绍兴师爷”成为官僚幕属的代名词,那么绍兴人缘何如此之博学多才,可以成为中国近代幕僚、谋士之代名词。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二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现象,我们今天不妨来探究一二。
绍兴师爷
“绍兴”,是指清代的绍兴府。清代的绍兴府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位于杭州湾南岸。全地区以会稽山为中心,两翼为浦阳江和曹娥江,山水秀丽,乃古越国腹心之地。自东晋开始,这里即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所谓“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今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他们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在法律、财会、文秘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他们虽然没有具体的官职,但依旧对当地政府的各项事务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即使这一影响力要通过一个媒介来实现。与那些有着具体官职的下级或者分管官员而言,这些师爷对领导者决策的影响更为巨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领导者,好比中国古代的近臣、宠臣,就像今天的白宫幕僚长,其被称为“华盛顿第二具有权力的人”。
既然一个幕僚,一个师爷的作用如此之巨大,那为何偏偏在绍兴兴起,而不在其他地方,其原因又五
一、绍兴文风盛行,文人骚客皆聚其中
绍兴虽偏离中原文化的中心,但起地风调雨顺、山清水秀实为文人墨客发育的良好土壤,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其带来一次历史飞跃。而后晋室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大量文人士子纷纷南下。自唐朝其起,绍兴的越窑越纸名闻天下,其丝绸茶叶行业高速发展,形成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繁荣景象,吸引大量文人墨客。两宋时期,其地文风学风更加斐然,上之大夫,下至蓬户皆以读书为荣。绍兴师爷在如此环境中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二、土地问题,生活难继
绍兴虽为鱼米之乡,但由于北方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绍兴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加剧。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开发殆尽,只有外地粮食供应,方能满足日常所需。还好绍兴其地手工业发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为当地提供了可观的经济资源。虽然当地的手工业、商业发达,但毕竟“士农工商”的观念顽固,以及当地的文风使然,绍兴当地有许多士人不愿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于是穷则变,变则通,绍兴的文人开始有了为人作幕僚的想法与风气。
三、功名难成,科举难就
“学而优则仕”,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崇尚读书,追求功名是绍兴的传统社会风尚,但科举毕竟竞争激烈,而至清朝末期吏治腐败,卖官鬻爵的现象愈演愈烈,利用科举来求取功名更加艰难,不少人中进、中举却只能作为后备官员,所以不少绍兴文人另辟蹊径,放弃将科举作为自己的立功立德立言立行之路,转而投靠其他高管,将为其坐幕视为实现自身事业与价值的终南捷径。
四、亲缘认同
浙江人讲究乡缘与血缘等伦理关系,不少人会举荐自己的同乡,同窗,甚至是自己血缘至亲。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相互提携,这就使绍兴师爷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利用彼此的亲缘关系,排挤外人。
五、大势所趋,时实所需
晚清入主中原,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行政还需要汉人知识分子的帮助,而且满洲以骑射起家,对于案牍之事实在无所入手,不得不聘请一些汉人幕僚,留作咨询、顾问之用。而且晚清八股取士,体制僵化,社会思想保守,这些科举之士已不能满足国家治理的需要,所以当权者只能依靠像绍兴师爷这样思维灵活,不死读书之人。更何况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局势复杂,民族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科举之士已无法应对,唯有依靠这些顺应时势之师爷才可以应对。
绍兴师爷是古代封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是封建官僚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随着科举的废除,以及新学的兴起让绍兴师爷走向,大量新式学堂的毕业生与海外留学生取代绍兴师爷的地位,绍兴师爷走向没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tc/1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