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北部,东南临甬江与鄞州区相望,南濒姚江,与海曙区、鄞州区连接,东北毗邻镇海区,西接余姚市。境内较大的河流有甬江、余姚江、慈江及江北大河。年10月,入选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入选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01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了办学历程。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目前综合实力已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宁波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十一大门类,设有25个学院,2医院。主校区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另有梅山校区、植物园校区等多个校区,占地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5.1万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现有全日制本科生名,各类研究生名,来华留学生名(其中学历生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名。现有教职工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名),其中正高职称人员名,副高职称人员名,博士学位人员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其中1名为外籍院士)。
宁波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造就尊重学生选择权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拥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医院9医院9家。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
宁波大学大力推进科研创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位列全国高校前10%。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2个。
宁波大学大力推进开放合作办学。学校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中澳MBA、中美精算、中加汉伯项目)。来华学历留学生规模,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第1位。大力推进了师资国际化和课程国际化。建有2个海外孔子学院(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
02宁波工程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年。占地面积亩,分为风华校区、翠柏校区和杭州湾校区。现有13个二级教学单位,45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博士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余人。
学校明确应用型定位与争试点创示范目标,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产教融合+国际化)。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年成为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年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当选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工科为主,文、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专业设置紧密对应区域产业结构,应用型专业达到90%以上。同时,学校瞄准国际工程师培养标准,通过专业认证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实质等效,11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
学校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本科院校中连续三年名列前八。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共建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工程学院工程软土实验中心;与吉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良好,基础设施齐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亿元。专任教师中有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
学校弘扬“讲实求精”精神,践行“知行合一”校训,全方位、多层次构建高格调的校园文化,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特色鲜明、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jj/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