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
青如玉,明如镜。
7月20日上午,“秘瓷翠色·国家级非遗越窑青瓷嵇锡贵师徒作品展”在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拉开大幕。
越窑青瓷又被称为“母亲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早在东汉,就成功烧制出中国最早的瓷器,魏晋唐宋,发展至巅峰,当中又以“秘色瓷”最为人称道。
越窑的发源地就在浙江,窑址主要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一带。直到南宋时期,越窑衰落,但它不仅对浙江省内外周边窑系有着深远影响,即便是北方的青瓷窑系亦深受其益。先是北耀州,后有南龙泉。越窑、耀州窑、及龙泉窑于唐宋时期同时烧制青瓷,三者在工艺及装饰上环环扣连,相互传承。
以越窑青瓷为专题的展览,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越窑青瓷《荷塘雅韵》嵇锡贵
越窑青瓷《弘扬红船延安精神·向阳花开贺党庆》嵇锡贵
越窑青瓷《红船精神千秋万代》嵇锡贵
越窑青瓷《百年好合》嵇锡贵
越窑青瓷褐彩瓶《玉兰花》嵇锡贵
越窑青瓷粉盒《牡丹》嵇锡贵
越窑青瓷最大的特点是清秀高雅,器形丰富,运用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手法,胎体莹薄,釉质青翠。唐代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形容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陆羽将越窑和北方最主要的邢窑比较,推崇越窑类玉、类冰的高雅品质。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嵇锡贵和丈夫郭琳山,在中国美术学院邓白教授的指导下,对越窑青瓷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足迹涉及上虞、慈溪、绍兴、余姚等地,考察越窑青瓷古窑址,分析研究古窑址堆积层中的瓷片和窑具,将古窑址周边的泥料进行淘洗,开展烧制试验,记录烧成温度的变化,尽量做到工艺技术同传统越窑青瓷相近。
除了研究泥料和釉料外,他们还对传统越窑的装饰纹样、技法进行分析,经过多年的传承实践终有成果。
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嵇锡贵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为做好越窑青瓷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年嵇锡贵、郭琳山两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共同创立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将传统的越窑青瓷艺术发扬光大,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这次的专题展上,作品多达60余件,嵇锡贵大师把窑址所在的西溪湿地的美景,都化作了刻刀下的一笔一划。
年开始,嵇锡贵大师先后在杭州、上虞、绍兴、宁波、慈溪、余姚、湖州等地收徒三十余名,其中有博士、硕士以及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
在师徒们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下,创作了一批有文化内涵和主旋律的现代越窑青瓷作品。
越窑青瓷《暗香浮动》郭艺
越窑青瓷《禅》孙威
越窑青瓷《吉祥鸟双耳瓶》施珍
越窑青瓷《青莲》陈国荣
越窑青瓷《生长》周明明
越窑青瓷《竹》单思美
越窑青瓷《国色天香迎百年》嵇文涛
从展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越窑青瓷工艺传统的源流,看到对生活的热爱,看到技艺的创新,看到创造的愉悦。
“陶瓷艺术是我一生钟爱的事业,我在其中找到了个人的定位与价值,同时也寻到了我的人生伴侣。工艺家的责任是继承传统,也要为当代服务。对于传统的继承,我们要敢于突破成法,形成时代的特征,这才是继承的价值与意义。”嵇锡贵大师如是说。
嵇锡贵大师在开幕仪式上
嵇锡贵大师在为嘉宾导览
嵇锡贵: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年被评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家。
嵇锡贵曾经主持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明代青花的研究”科研项目,参与轻工业部“陶瓷稀土工艺灯具、加饭酒陶罐试验窑的扩建和试验”等项目,是一位成果丰硕的大师,于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曾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等。作为20世纪的“官窑”代表作“餐具”瓷器的主创人员,嵇锡贵大师有着极为突出、耀眼的贡献,在越窑青瓷方面,其地位不庸置疑、不可替代。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jj/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