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年少时居家搬迁至绍兴,所以如今余姚有一王阳明故居,绍兴有一阳明故里,另阳明先生的墓葬于绍兴。
王阳明纪念馆里非常详细的介绍了阳明先生的一生。
包括他从出生以来的生平,因为出生世家,所以从小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这也为他日后的阳明心学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目前绍兴阳明故居因为遭受大火留存下来的不多,所以并不能一睹当年建筑的风采。
馆内详尽的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
但是阳明心学对于我们来说,实则有些遥远。关于他的贡献,大部分就只是历史课本里轻描淡写的一句。
但就是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也概括了他一生对于我们国家文化的重大贡献。
他在临终前,学生问起他还有什么想要说的,他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便是他这一生,最好的诠释。
如今的王阳明纪念馆也时常会有中小学生到访,周末节假日时也时常看见家人带着孩子来参观,了解。
馆内有工作人员讲解,多听听总是有所裨益。
所谓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本质也其实就是知行合一。
这一处有一阳明先生塑像,院前是碧霞持,只不过这一日不算凑巧,池中水已放干,风华不见。
在这里,如今还有一个小型的阳明心学的讲座,不论孩童还是大人,都可以盘腿坐于此,听一听所谓阳明心学的奥秘。
事实上,我们虽然知道阳明心学,但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所谓心学究竟为何意。
听一听,也算稍稍解惑。
目前绍兴还保留了8个历史老街区,这些个窄窄的街道,两边灰白的墙壁,青石板的道路,高高架起的电线杆,无一不再向人们展示着它从前的面貌。
这些墙壁已经花白,这些道路也不算平整,但这便是历史留下来的印记。
绍兴,也是传统的江南水乡。在绍兴,水多是最大的特点,窄窄的水道,弯弯曲曲,临河而建的房屋,透着灰白的气息。河边的垂柳还在风中摇曳,而最特殊的,一定是这里的乌篷船。
小小的乌篷船,需要手脚并用的划桨。
一般来说,水多的地方必然桥多。中国最传统的桥梁以石拱桥为主,在这河道上,不同样式的石拱桥很多,乌篷船为了过桥便窄窄小小,确实有江南的秀气美。
这座桥被称为谢公桥,传说建于后晋,清康熙四年重修。宋《嘉泰会稽志》载:“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
谢公桥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长28.5米,净跨8米,桥基采用双层基石,桥栏桥顶部份窄桥脚部份宽,桥面呈八字形,顶部净宽2.95米。桥下有块正方龙门石上刻有龙形浮雕,栩栩如生。
下了谢公桥,又是相对宽敞的沿河道路。上午的光线很好,透过树叶撒下来,斑斑驳驳。
虽然季节来说已是深秋初冬,可是在绍兴的暖阳里,看着身边郁郁葱葱的景象,总还依稀觉得尚处初秋,大地依然充满这勃勃生机。
绍兴的河道很多,从前这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洗菜洗衣的地方。如今这里都通了自来水,河边便没有什么人在用水了。
如今更多的也就是乌篷船在上面行驶,总体来说河道的水质还算清澈,周围保护的也非常不错。
临河的人家家家都有养花,阳光直射下,长势喜人。
如今绍兴这些历史街区的商业化并不浓,身处其中,能感受到的,便是浓浓的市井气息。
河的另一侧,家家住人,饭点时飘香,午后晒太阳的人也多,甚至走着走着还能听见吆喝声。
如今住在这一片的,以老年人为主。
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相互牵扶着,相互依靠着。
走过路口,遇见一位骑电动车的女士,毕竟是秋冬,骑车也已经把自己裹的很严实了。
突然觉得,这就是一个城市最市井的一面吧。
马路的另一侧是黄酒博物馆,来了绍兴,自然是要喝一杯,了解一下有关黄酒的文化。
虽然如今能选择的酒多了,像红酒、白酒、洋酒等等,但是绍兴的黄酒,也是中国文化千年的传承,也曾是很多文人墨客喜爱的对象。
博物馆的门前,便是一堆的陶罐,黄酒的酿造工艺和储存手法都和白酒不同,自然用的容器也完全不一样。
这是我们传统的东西,也是我们应该要去了解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jj/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