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错过的戳半坡遗址:黄河流域灿烂文明的展现,那么本文继续为大家介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
图为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年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被发现,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分为四个文化层,第四文化层距今约—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年。
图为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件。其中第二文化层出土了绑柄骨耜(sì),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骨耜木柄外有16圈藤条捆绑,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很适宜在水田里使用。
图为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图片河姆渡遗址中带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之一,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干栏式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与地面隔离从而达到防潮的目的。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出土木桨,木桨柄部与桨叶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桨叶呈扁平的柳叶状,且自柄部开始向下逐渐变薄。柄上端一侧凿有一个形凹孔。
图为木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栽培的稻谷,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研究资料。在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大面积的稻谷、稻秆、和木屑。刚出土时稻谷外形完好,色泽金黄。经农史学家多次抽样鉴定认为是人工栽培水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有力地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图为河姆渡出土已经碳化的稻谷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黑陶器具——一个刻有野猪图案的陶钵。它讲究实用性,主要用来盛水盛饭,装饰较少,它的形状椭圆,底部见方。猪的形象栩栩如生,四蹄蹬开,鬃毛耸起,眼神艺术夸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驯养家猪。
河姆渡出土黑陶钵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社会时期的繁荣景象,对于研究中国农业、建筑、陶瓷、纺织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成就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jj/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