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一次偶然的挖掘,揭开了怎样的奇

发布时间:2024/2/17 16:30:07 
甘露聚糖肽价格 http://m.39.net/pf/a_5231260.html

原创图文七言律诗《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河姆渡,石器代新风貌呈。

榫卯干栏奇迹术,木方水井妙才英。

先民水稻栽培广,神鸟太阳崇拜诚。

夹炭黑陶千万片,文明远古默无声。

(平水下平声八庚韵)文/小岩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年)遗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

公元年6月,当地农民兴修水利时,首次发现了河姆渡遗址。由此,这个掩盖了七千年之久,具有独立发展过程的又一个远古文明中心破土而出。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远古文明。

遗址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堆积厚度4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水稻栽培: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稻谷、谷壳、稻叶和木屑等相间组成的混合堆积,经鉴定属人工栽培水稻。

在年复一年的野生稻采集过程中,先民们逐渐掌握了野生稻的生长规律,并将其驯化成栽培水稻。

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成品的古稻田,大量的骨耜,成堆的栽培稻谷,是河姆渡稻作农业发展水平的直接证据。

木构干栏:河姆渡先民因地制宜创造了适应水乡泽国环境的干栏式建筑,被誉为“建筑史的奇迹”。这种建筑即可适应潮湿环境又可防止野兽侵扰。至今仍盛行于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地区。

河姆渡文化发现了榫卯木构件。榫卯结构技术是充满中国智慧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证明河姆渡先民七千年前已熟练掌握榫卯技术。

木构水井: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木质结构水井。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井内壁为栽立的几十根排桩,运用榫卯结构将所有排桩套接起来,形成固定整体,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构架。

考古时还发现井内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芦席残片,这些是与井上建筑有关材料。可见,河姆渡先民们为保证水质,在水井上方建有水亭设施。

夹炭黑陶:夹炭黑陶是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一大特征。夹炭黑陶的炭素是植物碎末和稻谷谷壳等,先烧成炭再掺入泥土,可以减少陶器在成型过程中的收缩变形。由于炭素作用,再加陶胎在烧制过程中未充分氧化,因此陶质呈黑色。

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图腾是远古人类对自然崇拜的产物。鸟和太阳是河姆渡先人表现最多的艺术形象,寄托他们的特殊情感。

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为一块扁平似蝶状的象牙,长16.6厘米,宽6.3厘米,厚1.2厘米,上有6个小孔。图案的中心为五个大小相套的同心圆,外圆上半边刻有火焰纹,两侧各刻有一只鸟,鸟的喙部锐利突出,圆眼伸脖,活灵活现。

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遗址众多艺术品中的代表,成为河姆渡文化的标志。

小结:综上所述,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历史起源和文明启蒙。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jj/8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