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的房屋、设计复杂的水井、发达的原始水稻种植、精美的兽牙和玉石装饰品······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创造通通都属于一个文明身上的光环,并且这个文明是处于距今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你会相信吗?然而,这正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活生生的标记。
仅仅这些已带给世人足够的震撼,但河姆渡遗址显然并不满足。它在带给世人足够惊叹的同时,还充满着极度的神秘——活跃两千多年、拥有高度文明的河姆渡人竟骤然间消失了······
纯系偶然发现的文明源头
长江,这个贯穿中华大地、绵延多千米的亚洲第一长河,尽管总长度超过了黄河,却始终没有像黄河流域那样,诞生一个又一个人类文明。黄河流域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长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俨然与早期的人类文明绝缘。
然而,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使长江是早期人类文明荒漠的论断成为昔日的笑谈。年,为响应国家“以粮为纲”的号召,浙江余姚罗江公社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由于罗江公社地势较低,经常有洪涝灾害的威胁,所以,公社开始对姚江上的排涝系统进行大改造。而这个时候,不寻常的事发生了。
6月下旬的一天,公社队员在深据河道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夹炭黑陶骨,并且还有瓦片、骨头等。公社领导意识到可能挖到“宝贝”了,立即
将情况报告给县文物主管部门,并暂停工程,等待文物部门的安排。文化站的同志经初步探察,认为这的确是年代很古老的文物,并且这里的地下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文物。
随后,浙江省文管会派出王士纶先生到现场实地勘察、并带回了许多实物标本和动物骨骼。经对采集实物的初步研究后,省博物馆当即组织力量迅速进行试掘,出土了一批乌黑古朴的陶片、斧痕累累的木构件、斑驳破碎的兽骨。种种迹象表明,这是浙江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后来,在年和年,考古人员对这个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遗址面积共计平方米。遗址由相互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4个文化层组成。经考古专家鉴定,它们为距今七千年前的第一文化层到距今约五千年前的第四文化层。
并且在发掘过程中,遗址出现了一口带有井架的水井,可以据此判断出,这里很可能是古人类居住的村落。通过两次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这无疑是长江流域人类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这个遗址因位于余姚市的河姆渡镇,而被命名为河姆渡遗址,并被迅速传遍整个世界。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该遗址的发掘也开启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探索。尔后陆陆续续在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也以河姆渡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成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被确立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这次偶然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开启和确立了河姆渡文化群,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填补了长江流域无早期文明史的空白。
人工栽培“水稻”的发达农业
在对河姆渡遗址的不断深入发掘中,考古人员一次次震撼于七千年前生活在此的人类的聪明才智。其中几次较大的震撼便起始于水稻与耒耜的发现。
年,河姆渡遗址开始大规模的全面发掘。当挖掘到地下大约3米深的时候,考古队员发现了类似于稻谷的炭化颗粒。但当时没人敢相信,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随后,研究人员把这些炭化颗粒同人工栽培的稻谷、野生稻谷进行了对比,发现它的颗粒外形、大小都接近于现代栽培稻,每粒重量也远远超过了野生稻谷。
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稻谷主要是籼型水稻,也有部分粳稻。这个发现让考古学家们激动不已。因为,这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人工栽培的籼稻。
在先后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发现,大多数探坑都有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确凿无疑是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其中以籼稻为主,占到了60%以上。
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共发现有多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
骨耜的功能类似于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这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人不但会种植水稻,而且已经摆脱了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法,学会了用耒耜耕作,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农业种植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水稻的产量虽然较低,但在当时已经相当可观。
稻作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的耕作形态堪称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而且起源地不会只有一个的多元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农业起源的研究领域。并且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智慧结晶。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法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进的木构建筑
除稻谷和未耜之外,河姆渡遗址发掘带来的较大震撼,便要数七千年前建造的干栏式建筑了。
在大量囤积稻谷的发掘地附近,队员们惊奇地发现了大量的木板、木桩、并且本板、木桩的两端都有榫卯的印记。同时与木板、木桩相伴出土的还有一些用芦苇编成的席子,它们与当地人现在使用的苇编席子极其相似。这种苇席既可以遮风挡雨,也能供人坐卧休息。
考古人员按照榫卯结构重新组装了这些木板、木桩,又层层铺设了苇席。复原的结果令人吃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南方地区常见的干栏式建筑。这种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至今华南有些地区仍存在。
河姆渡遗址的这种建筑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
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是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
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割成若干个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这种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两构件垂直相交的节点采用榫卯技术,把我国应用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三千多年。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在当时还没有金属工具的生产条件下,仅以粗劣的石器和骨器,创造了多达十余种形式的榫卯,令人惊叹不已。这种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为我国所罕见,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杰作,被考古学家称为七千年前的奇迹。
“河姆渡”消失之谜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使长江流域满载着独有的人类早期高度文明的盛誉。河姆渡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发达水准,也迅速征服了全世界。
然而,在所有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为之兴奋不已的时候,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也摆在了世人面前:河姆渡文明为什么骤然消失了?
根据发掘的各种遗迹,包括干栏式的房屋、设计复杂的水井、发达的水稻种植以及崭露头角的家畜饲养,这些都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
了原始的定居生活。但遗址中的四个文化层及其他迹象显示,到了大约五千年前,河姆渡文明突然终止了,这些拥有高度智慧的先民们神秘地消失了。
众多的考古学家提出了种种猜测,但都无法给出有力的证据。后来,一些考古学家从年的特大洪灾中得到启发,猜测是不是洪水灾害中断了河姆渡文明。于是,考古学家认真考察了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地理环境。
考古人员发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覆盖良好,而且“工”字形的地质结构,使得这里成为洪水过后最先显露出水面的肥沃淤泥地,先民们正是借助这里的有利条件,创造了长江流域璀璨的农业文化。
遗址的相关地层中的迹象显示,这里至少出现了两次时间很长的特大洪水。大概五千年前,最后一次洪水不仅冲垮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还在遗址旁边冲出了一条一百余米宽的河道。
姚江改变了原来的威胁,占领了新出现的河道,海水经常沿河道回溯,河姆渡人时刻遭受洪水的威胁,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找新的栖息地,灿烂的文明就这样淹没于滚滚洪流中。
这种论断也得到了各个学科专家的认可。据目前人类掌握的资料,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在距今六千年前左右结束,大沾塘古海岸线形成,并在海潮作用下不断淤高。这样四明山北麓的雨水北排渐渐困难直至堵塞,河姆渡高地的优势逐渐丧失。从河姆渡遗址形成的四个文化层中的
主要器物数量的对比上,可以发现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氏族的生存。距今五千年前,全球范围又一次发生严重的水涝灾害,这就是古籍《尚书·尧典》记载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当时的河姆渡地区,在连续不断特大洪水的切割下,“工”字形高地终于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姚江完成了改道东流的剧变。这时,海水沿
河道上溯,河姆渡因此常常经受洪水的威胁,而变成一片水乡泽国。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生产连遭淹没,连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这块生息了两千年之久的土地。于是,河姆渡文明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他们搬迁到何处以及河姆渡文明的延续文化等问题,就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索考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jj/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