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炊器,
就是做饭用的器具。
今人做饭,
简单一点就是锅加灶台,
复杂起来的话,
基于不同的烹饪方式,
如煎炒蒸炸涮煮烤等,
就会对应不同的器具。
▼
在古代,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
通常会有不同的炊器。
归结起来大概有如下种类:
釜、盂、灶,鍑、罐、鬶、鼎、镬、
鬲、斝、甑、箅、甗、鏊,等等。
本篇主要聊聊釜。
作为“锅”的前身,
釜在古代炊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至于留下许多名词典故:
有曹植“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的控诉;
有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
有萧衍“釜底抽薪”的教训。
(公元前年,秦将章邯率军在南方打败陈胜、吴广,之后率军北上攻破赵国邯郸,赵王歇逃至巨鹿,章邯穷追不舍,率军包围了巨鹿城。赵王派使者请救于各国,但这些国家的军队惧怕秦国,均在远处驻扎不前。只有项羽“破釜沉舟”,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与秦军拼杀。结果,楚兵以一当十,锐不可挡,大败秦军,救了赵国。)
▼
01
一万年前
釜诞生的时间很早,
早到农业起源之前。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釜,
距今约
1.4-1.8万年
是目前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陶釜,
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口锅”。
▼
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甑皮岩遗址,
发现了距今年的圜底釜。
它烧成温度极低,胎质疏松,
遇水易解离,疑似没有完全陶化。
但可以用于烧煮田螺而不裂。
下图为甑皮岩陶雏器。
▼
新石器时代,
釜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在黄河流域,炊器种类很多,
但釜是很多地方的流行炊器;
长江下游地区,从跨湖桥文化
到马家浜文化,釜都是主要炊器;
在长江中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
釜一直是主要炊器。
02
-1万年前
彭头山遗址位于洞庭湖西部边缘,
距今—年。
釜是其代表性器物之一,
下图是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陶釜。
▼
陶釜是黄河下游
后李文化(距今-年之间)
最具代表性的器类,
数量甚多,约占全部陶器的2/3。
下面这个陶釜出土于济南长清区月庄遗址
整体近似筒形,深腹,圜底,
口沿下缘有两圈附加泥条,略敞口。
▼
下图是后李文化代表性遗存
章丘西河遗址出土陶釜,
距今约年。
▼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的
顺山集遗址(距今余年),
可分为三期,
三个时期遗存均以釜为主要炊器,
并搭配陶灶、支脚组合使用。
▼
下面是顺山集遗址二期遗存:釜灶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灶
被李伯谦誉为“中华第一灶”
▼
杭州湾南岸东部,宁波余姚辖境,
年前属于井头山文化。
这里的炊器为陶釜。
带陶支架的陶釜、陶碗、陶杯,
构成完整的餐厨陶器谱系。
▼
03
-年前
距今约-年
的跨湖桥文化遗址,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曾出土一件陶釜,
出土时呈煎裂状态,
器内盛有一捆形状相近的植物茎枝,
经综合分析,
可能是丢弃的“煎药罐”。
▼
-年前,
釜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
考古发掘出土数量众多,
而且造型富于变化。
根据釜口可分为敞口、敛口和盘口等。
下图是河姆渡文化代表性遗址,
位于浙江余姚市的
田螺山遗址中出土的敞口釜。
▼
下图是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多角沿敛口釜。
▼
下图是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盘口釜。
▼
-年前,
环太湖的东部属于马家浜文化,
腰沿釜是其代表型炊具。
▼
值得一提的是,环太湖东部的
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都是圜底釜,
而其西部,是骆驼墩文化,
出土的釜则是平底。
可谓,共饮一湖水,不是一群人。
下图为太湖西部的平底釜,
颈部有2或4个鋬手,方便拎取,
在釜的中间有一圈腰檐。
有专家说,
这一圈腰檐可能是用来摆肉的,
古人聚在一起吃饭时候,
就把食材放在腰檐上,
有点像今天的火锅。
▼
腰檐也可能是一种支架,
把釜架在灶上烧,
是为了珍惜火源,
防止水滚之后溅出来把火源浇灭。
▼
-年前,
黄河下游是北辛文化区,
釜是其代表性器物之一。
种类较多,有:
折腹釜、盆形釜、筒形釜、罐形釜。
下图是北辛遗址出土的三足陶釜。
侈口高颈,微鼓,腹下渐收成圜底,
三小足支撑器身。
▼
下图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里宏遗址
出土的北辛文化三足釜。
▼
距今-年
的后冈一期文化,
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
有着中华第一龙的西水坡遗址
是后冈一期文化的典型遗址,
但那里有釜器较少。
而位于柏乡县的小里遗址,
也属于后冈一期文化,
其炊器则主要是夹砂陶釜。
下图是小里遗址出土的陶釜。
▼
下图是小里遗址出土的陶釜灶组合。
▼
距今多年的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
魏家窝铺遗址,
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
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
早中期聚落遗址。
其出土的陶釜
或与后冈一期文化人群北上有关。
▼
距今-年
的大溪文化,
其长江三峡区的炊器
早期以陶釜为主。
下图是出土于三峡附近的
秭归朝天嘴遗址的釜,
距今约多年。
▼
下图是大溪文化
城头山遗址出土的陶釜,
距今约年。
▼
04
-年前
这一时期釜器没落
原本为用釜传统的东南地区,
在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
和凌家滩文化时期,
纷纷改用鼎。
长江中游地区,
从油子岭文化时期也以鼎代釜。
至于黄河地区和北方地区
要么用鼎罐,要么用鬲斝。
然而必须说,
有些地方在公元前年
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还是有釜器存在的。
下图是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陶釜灶。
此釜灶由釜和灶两种器具组合而成。
上部为釜,下部为灶。
▼
下图为云雷纹彩陶釜,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陶釜为圜底,腹中部对称分布两耳,
是大汶口文化早中期最为典型的器物。
▼
当大部分地区釜器没落时,
边远地区的福建,
釜仍被大量使用。
多年前的
昙石山遗址是福建省唯一入选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项目。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的一座墓葬里
清理出了大大小小18件陶釜,
数量之多极为罕见。
▼
陶釜是昙石山文化出土最多的陶器,
是海洋文化特色的重要例证,
也是福建年饮食文化的基因载体。
昙石山人生活在海洋与河流的交汇处
可能已发现河鲜、
海鲜是不能混在一起炖的,
必须分门别类的炖,
这样味道才可口、才鲜美。
▼
釜器的没落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曾被改造过。
年前的陶寺早期
流行的炊器主要是陶釜灶,
釜灶一体。
因为结构合理,热效率高,
是当时一种比较先进的炊器。
但是由于工艺复杂,比较笨重,
使用和洗刷时有不便之处,
后来终于被陶鬲取代。
▼
05
历史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尽管釜文化在经历了繁盛期以后,
逐步趋于暂时的衰退时期。
但在一些地区,
以釜为特征的土著文化仍十分明显。
在峡江地区,
考古发现了众多的以陶釜
为代表性器物的早期巴文化遗址。
在清江中游,
长阳县渔峡口镇的香炉石遗址,
考古发现了
最具代表性的早期巴文化遗存。
该遗址出土的近件商周陶器中,
陶釜就出土了件。
下图为香炉石遗址出土早商时期的陶釜。
▼
在华南地区,
广东省东莞市村头村遗址,
年出土了一个陶釜,
为夏商时期的陶器。
▼
在历经夏商周
一千多年的的衰落之后,
春秋时期,
釜再次成为主要炊器。
下图为春秋时期的
绳纹灰陶釜(济源博物馆藏)
▼
到了战国时期,
主流炊器基本上就只有釜了。
这与灶台的普遍使用密切相关。
因为灶台更能有效使用火力,
节省时间和燃料。
下图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收藏的战国灰褐陶釜。
▼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
铜釜与铁釜也慢慢出现。
下图是陕西旬阳县出土的
一件汉代鱼纹铜釜。
▼
下图是一件汉代的双耳铜釜,
神木县文管办收藏,
应该是匈奴民族的炊器。
▼
下图这件西汉时期的饰虎铜釜,
为贵州的“镇馆之宝”。
出土于赫章县可乐乡号墓,
出土时侧立套于死者头部。
(“套头葬”是可乐墓地最为奇特的一种丧葬习俗,是指埋葬时将死者头部套入大型金属容器铜釜、铜鼓或铁釜中,目前这种葬俗在国内未见于其它地区,属夜郎民族特有的葬式。)
▼
釜在炊具历史中除了单口的釜之外,
还出现过一种被称为“五熟釜”的锅,
锅内分为五个格,
是一种可以同时烹煮不同食物的锅,
类似于火锅一类的炊具,
功能与现在“九宫格”火锅基本相同。
史载,魏文帝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
为了嘉奖相国钟繇,
特意送了一个独特的锅给对方,
还写信夸赞这口锅,说黄帝有三鼎,
周代有九鼎,但都是一锅一个味儿,
哪比得上我这口锅,
同时能做五种菜,五味俱全。
这口锅就是五熟釜。
▼
做个小结,
釜曾是最早的炊器,
诞生于近两万年前。
曾是南部和东部地区的主流炊器,
新时代晚期,被鼎鬲甗取代。
但在战国时期,
随着灶的普及,
以及冶金技术的发展,
釜几乎成为唯一的炊器。
当然,
后来它被叫做锅。
《说文解字》:秦名土釜曰(鬲?)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作锅
尤其是在元代,
随着口语的普及,
锅的叫法越来越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fj/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