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0日上午,随着“嘣、嘣”的巨响,浙江余姚市梨洲街道南庙村境内的一家生产粘土砖的砖瓦厂——余姚市梅山砖瓦厂轰然倒塌。这意味着沿用了多年的“秦砖汉瓦”已全部退出余姚历史舞台。
粘土类墙体材料,就是民间通常说的“秦砖汉瓦”。粘土砖的烧制要大量使用粘土,对良田毁损严重,而且红砖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SO2)、氟化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限制粘土砖的生产,推广和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是节约能源、保护土地和环境的有效途径。
优质肥沃的土壤表面被挖了一大片,成了废地。
烟尘滚滚的砖瓦窑烟囱是砖瓦厂的标志。
在余姚市姚西砖瓦厂,一位女窑工正在堆叠砖坯。
在余姚市姚西砖瓦厂,偌大的空地堆满了待烧的砖坯。
燃料从砖瓦窑上方添入火膛。
装运粘土砖的小车不停地从砖瓦窑内进出。
窑洞内热浪袭人,运送砖的工人光着膀子仍然大汗淋漓。
夏天,窑工每天要补充大量的水份。
两位女窑工正在吃中饭。
一位年轻窑工那沧桑的手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符。
窑工的工作量靠竹片计算。
一车车粘土砖被运往建筑工地。
一位窑工的小孩坐在砖坯上写作业。
砖瓦窑即将关闭,一对夫妻窑工在简陋的住所留影。
姚西砖瓦厂最后一批外地窑工全家福。
余姚市湖山砖瓦厂在爆破前遭遇村民阻扰。
爆破人员正在砖瓦窑烟囱底部打钻,准备爆破。
一座粘土砖瓦窑即将爆破,许多人在远处驻足观看。
余姚市牟山镇牟山湖畔的一座砖瓦窑被定向爆破拆除。
余姚市牟山镇青港村一座被爆破拆除后的粘土砖瓦窑。
位于兰江街道的肖东砖瓦厂被爆破拆除。
工人正在清理爆破后的砖瓦窑烟囱。
一位窑工正在被爆破的砖瓦窑废墟上捡拾钢筋。
三七市镇的余姚市第二联营砖瓦厂被环保执法人员查封。
一名窑工正在被环保部门查封的制砖设备旁收拾工具。
技术人员正在余姚市梅山砖瓦厂做爆破前准备。
工人正在装运已烧制好的最后一批实心粘土砖。
一块“砖瓦厂”的牌子被丢弃在爆破后的砖瓦窑废墟上。
老板在爆破后的现场查看,这座砖瓦厂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女窑工在废墟上发呆,他们将面临重新就业。
年之前,余姚市共有粘土砖瓦企业66家,占地面积达亩,年产能力达10亿块标砖。这些“泥老虎”每年要“吃”掉粘土约万立方米(按取土深度为2米计算约需亩)。消耗标煤近10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硫(SO2)等废气约吨,有害气体的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同时,由于粘土砖生产能力过剩,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低价销售,对余姚市非粘土类新墙材生产企业带来严重的冲击,阻碍了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
年开始,余姚市对粘土砖瓦窑开展专项整治。记者多次走进关停前的砖瓦窑了解窑工的生存状态,并用镜头记录下了一座座砖瓦窑在爆破声中作最后告别的历史性时刻。据了解,年至年余姚市共淘汰整治粘土砖瓦窑58家,年对剩余8家粘土砖瓦窑实施淘汰整治。淘汰整治后,目前余姚市墙材市场还有16家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其中非粘土烧结砖生产企业(隧道窑)4家、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企业2家、混凝土砖生产企业8家,陶粒砌块生产企业1家,轻质隔墙板生产企业1家。余姚市墙体材料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砖瓦窑跌宕起伏的变迁,见证了传统砖瓦窑的兴衰。想当年,粘土砖瓦窑产业曾撑起了许多村级集体经济,也一度成为余姚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根据《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浙江的传统粘土砖瓦窑将在不久以后全部关停,那高高耸立的烟囱,火红的砖瓦窑记忆,最终将随着历史逝去。
千年蜕变一图中张蔚飞很荣幸成为陈斌荣摄影作品《余姚从此无“秦砖”》的第一位读者,读后感慨良多:一是感慨陈斌荣抓住了这个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题材。二是感慨陈斌荣为了拍摄这个题材付出了整整十年心血!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问世最早而又存世最久的工业品,应属“秦砖汉瓦”。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秦砖汉瓦”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无以伦比的贡献。“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同样,“建筑是无声的史诗”,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用砖瓦垒成的宏伟建筑,无一不叙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但毋庸讳言,以粘土为原料,以柴炭为燃料烧制的砖瓦,对环境尤其是土地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地处沿海而耕地不足的浙江省,于年制定了新型墙体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在年前全部关停粘土砖瓦窑。作为浙江省内经济发达、土地珍贵的余姚,下决心在10年(--)内关停所有以粘土为原料的砖瓦厂。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又是一个解决时会牵涉到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但更是一个改写历史的工程。陈斌荣从一开始就以敏锐嗅觉,掂出了这则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决定用相机记录好余姚经济转型中的典型案例。
于是有了余姚从年炸毁第一座粘土窑,直到年11月20日炸毁最后一座粘土窑的十年全记录。陈斌荣不仅记录了一座座烟囱的轰然倒塌,记录了毁窑后的土地再生利用,也记录了那些以窑为业的劳动者的理解和配合。难能可贵的是,这十年间陈斌荣已从摄影记者转岗为报社经营部门负责人,他仍“不忘初心”,坚持把这段历史记录完整。所以阅读这组照片,收获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满足感,更有对这段历史的回顾、理解与思考。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业务问题:一个摄影记者成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我以为,当他面对某个新闻题材时,既要准确地掂量出该题材的新闻价值,又要准确地评估出该题材的形象价值,然后决定投入多少精力去拍摄,采用何种体裁去报道——这是衡量一个摄影记者成熟与否的标尺。
陈斌荣正是这样一位成熟的摄影记者。
编辑|要飞
?人民摄影报新媒体中心
有何感想可在下方留言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xw/1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