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流言

发布时间:2025/1/25 17:47:59 
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 http://www.mvdtj.com/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部依托舆情监测和风险交流两大手段,做到侦测谣言“耳清目明”,处置风险“雷厉风行”,科普宣传“长治久安”。年,受农业农村部监管司委托,部质标中心舆情监测团队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特别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谣言的传播监测与风险防控。总体上看,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谣言的出现频率和传播热度较往年处于低位,截至11月底,共监测到相关谣言54种(同类合并后),内容上主要涉及三种类型:一是农产品容易沾染病毒,吃了会感染;二是食用某些农产品可以预防(治疗)新冠肺炎;三是部分“激素”类谣言老谣新炒。

综合上述谣言的危害程度、传播情况,经专家研判、院士点评,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与科学辟谣平台联合发布《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

一、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忏悔书?

谣言概述:年2月,一篇题为《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的忏悔书!曝光巨大黑幕!》的涉疫情文章突然爆红网络,文章以华南海鲜市场所谓市场经营户的口吻爆料市场内存在大量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据统计,这篇粗制滥造的谣言帖,收获了千万次的阅读量,一些人对其中渲染的水产经营乱象深表担忧,甚至连水产品都不敢吃了。经确认,谣言中的所谓“事发地”和“当事人”均和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年端午前后网络中即出现类似传言,当时所谓的忏悔人是“宁波余姚人徐翠芹”。据查,当时宁波余姚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相关市场进行了检查,并未发现网传情况,且当地市场并未查到叫“徐翠芹”的经营户。年上半年,网络中再次出现类似“忏悔书”传言,只是作者便成为福州仓山人郑国强,其余表述内容基本相同。解放日报等媒体及时对传言进行了澄清,并邀请有关专家就黄鳝、虾蟹等水产品使用避孕药问题进行了科普解读。本次谣言接疫情热度蓄意“张冠李戴”“老谣新炒”,公安机关已及时出手,一举揪出该谣言背后的平均年龄仅19岁的“网络水军”团伙。

二、樱桃大个全靠膨大剂?

谣言概述:年6月,网传一段关于大樱桃的视频,视频中说,市面上的大樱桃99%都使用了膨大剂,大樱桃使用膨大剂后果个翻番、果核无仁、早熟(可提前约半个月上市)。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樱桃的果实大小与品种有关。目前生产上主栽的大樱桃品种,平均单果重大多在6克至12克,一些品种的最大果重均在13克以上,谣言视频所说的“12克、13克是大樱桃的果实生长极限”并不成立。目前,在我国露地樱桃园不使用膨大剂,只有个别大棚樱桃园使用膨大剂,以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个。而且,膨大剂不是催熟剂,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进而增大果个,而不是促进果实成熟。樱桃上使用的膨大剂都是微毒或低毒的,不会对樱桃产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造成风险。

三、98%的黄瓜都是用了药?

谣言概述:年中旬,网络传言98%的黄瓜都是用了药,黄瓜尖儿有突起就是打药的;黄瓜刺儿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黄瓜尖儿有突起现象的确可能使用了如2,4-滴和氯吡脲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但应正确认识植物生长调剂的作用和风险。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对黄瓜中的2,4-滴和氯吡脲残留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别在安全参考剂量的0.%和0.%以下。因此,食用施用过2,4-滴或氯吡脲的黄瓜是安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都是低剂量使用,如果使用不当易出现畸形果,甚至出现相反作用,因此在果蔬产品中残留极低,对消费者来说食用安全风险很低。此外,黄瓜果实带刺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黄瓜新鲜程度的一个外观表征。但黄瓜果实是否带刺、带刺多少,主要取决于黄瓜的品种特性,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四、让钟南山院士哭泣的速生鸡?

谣言概述:年初,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wz/9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