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侃章
现在人们大多认为,浦阳江主干从浦江县深袅山发源,南北穿越诸暨,从萧山临浦西折偏北,经闻堰汇入钱塘江。曹娥江主干从磐安县大盘山脉发源,流经新昌、嵊州段称剡溪,流经上虞段称上虞江,流经百官古称舜江、下游称东小江。曹娥江、浦阳江分别是钱塘江的第一、第二大支流。
但是,历史上并不以此为然,与现状有很大差别,浦阳江所包含的范围、蕴含的内容远超上述所说。一言以蔽之:曹娥江是浦阳江“下的蛋”,浦阳江曾覆盖全域一千多年。追溯这一说法,来源于大名鼎鼎的《水经注》。故而人们围绕“郦道元之说”,展开了孜孜不倦的求索,从文献到实地,从质疑到考证,可谓条纷缕析,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历史上的浦阳江到底是怎样的面目,她的辉煌在哪里,她孕育分娩了哪些河流,又在什么时候“成家立业”。
浦阳江畔白塔湖
众所周知,《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倾注心血和才智的著述,全书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量内容,为后世保存提供了许多文献资料,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卷四十中有10多次提到“浦阳江”,尽管也记到曹娥寻父溺水的故事,以及为纪念她而建的《曹娥碑》,但全书竟没有一处提及“曹娥江”。由此不难明白,在郦道元撰写《水经注》之时,还不存在“曹娥江”之名。
《水经注》卷四十涉及浦阳江内容较多,历史典故,地理沿革,人物故事,山川风物,缠绕其间,要理出头绪并不容易,但大体如下:浦阳江导源乌伤县(今义乌),一路经诸暨到萧山与浙江汇合;另一路经诸暨“东流南屈”到嵊县,再经始宁(今属上虞)和曹娥庙而达于上虞江,穿山阴,又东北经永兴(今属萧山)与浙江汇合,谓之浦阳江。
显然,这一记载把剡溪、上虞江、舜江、小舜江、东小江即整条曹娥江,全部纳入浦阳江名下。
唐朝《十道志》云:“浦阳江有琵琶圻、岸有曹娥碑。”
《十道志》已失佚,这条记载从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引入。因琵琶圻、曹娥碑均属上虞,所以《嘉泰会稽志》下断语说:“信此,则曹娥江即浦阳尔。”
北宋《掇英集》云:“越之通道有四。西接钱塘曰浙江;城西四十五里曰钱清江;州之东七十里曰曹娥江;余姚县曰姚江。”《掇英集》这段话是《嘉泰会稽志》卷十转述引用。
南宋《嘉泰会稽志》在引以上书载以后,亦亮出自己的观点:“以今地里考之,自浦阳江至曹娥百余里,郦道元误曹娥为浦阳江,岂当时曹娥江之名未著,亦名浦阳耶?或陵谷变迁,旧流不循其故道耶?”
不难明白,《嘉泰会稽志》认为,郦道元对浦阳江所记某些文字或有抵牾。
明朝嘉靖《浦江县志》卷一:浦阳江,一名浦阳汭,源出县西深袅山。东流五十里,绕县郭之南,又百余里,入绍兴诸暨境,始通舟。又二百余里,经越之钱塘之于海。县名盖取此。
《浦江县志》所记“越之钱塘”恐是“越之萧山”之误,但讲到了浦江之源是单一的河水,径通诸暨,不存在二派之说。
明朝万历《绍兴府志》卷七载:今按《上虞县志》,曹娥江始实名浦阳,其源自东小江,亦由浦江来。《十道志》:婺州浦江,江之导源出此。是知浦江一分为二派,一北由诸暨直下至山阴、萧山间,为钱清江,郦所谓“经诸暨、与五泄溪合”,“自临浦南通者。”一则(从诸暨)行而东至嵊县,出始宁门,乃折而北,至上虞、会稽间为曹娥江,郦所谓“东回北转”,经剡县、始宁、上虞、余姚西北,皆是也。因当时曹娥江名未著,故以浦阳江名之。
《经野规略》封面(明朝刘光复治理浦阳江专著)
可见《绍兴府志》对府内的江流是清楚的,其时曹娥江尚未有其名,故归浦阳江名下。
明朝万历《萧山县志》卷一记载:浦阳江,又名小江,东去县四十里,东南去县一十五里,南去县三十里。其源出金华府浦江县,北流一百余里入诸暨县,与东江合流。至官浦浮于纪家汇。东北过峡山,又北至临浦,注山阴之麻溪。北过乌石山,曰乌石江。又北东至钱清镇,曰钱清江,即刘宠投钱处也。又东入于海。今开迹堰以通上流,塞麻溪以防泛溢,而江分为二。
《萧山县志》记录了“江分为二”,但对分流后的走向没有再进一步交代。
上虞《曹娥庙》碑
清朝乾隆《诸暨县志》卷四记载:浦阳江,《明史·地理志》浣江即浦阳江,亦曰青弋江。万历《绍兴府志》:其源出金华府浦江县,北流一百余里入诸暨县,与东江合流。至官浦,浮于纪家汇,东北过峡山。又北至临浦,注山阴之麻溪,北过乌石山为乌石江。又北而东至钱清镇,则名钱清江。又东入于海。今开碛堰以通上流,塞麻溪以防泛溢,而江分为二。……新《绍兴府志》旧志注云:“浦江一源分为二派。”其说实非,乃是二源二派也。谓曹娥未溺之先,其江亦名浦阳,得之矣。按,今嵊县之西南与义乌接界,义乌之西与浦江接界,两接界处,其山自东而西驰,水分八字,山阳之水入嵊为曹娥,山背之水入诸暨为浣江。浣江又分而为二,一达山阴之钱清,由白洋入海;一达萧山之临浦,由钱塘入海。此实迹也。今之义乌与嵊县接界处,旧必隶浦江,后析入义乌者。故曹娥江亦名浦阳耳。
上文中的这个“按语”,是乾隆《诸暨县志》主纂章平事(字大修)所写,并注明以下文字:“诸暨章大修平事,身至其地,今订正。”以说明这是他经过实地考察的结论。
古代浣纱溪(选自明《苎萝志》)
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九:“《水经注》浦阳江导源乌伤,浦江县亦古乌伤也。东连诸暨,与泄溪合。”今江水经浦江县南东流入绍兴府诸暨县界,自源徂流,凡百二十里始通舟楫,经县南折而北流,县境诸水皆流入焉,北经山阴县南,分为二支:一西北经萧山县东南三十里之临浦,又北折而东,经府西五十里之钱清镇名钱清江,又东入于海,是钱清江即浦阳江也;亦名西小江。今江口为潮沙所遏,其内则为运河,亦与钱塘江相隔。一自山阴县东南分为小舜江,今名东小江。又东与嵊县剡溪之下流合,经府东九十二里之曹娥庙而为曹娥江,又北至上虞县西北五里之龙山下而西北折,以入于海,是曹娥江亦浦阳江分流所汇也。
顾祖禹观点明确:钱清江即浦阳江,后来曹娥江是浦阳江分流所至。
浦阳江石壁水库
清乾隆时全祖望记录时任山阴县令舒树田的考证:浦阳江水发源义乌,分于诸暨,是为曹娥、钱清二江。其自义乌山南而出者,道由蒿坝,所谓东小江者也,下流斯为曹娥。其自山北而出者,道由义桥,所谓西小江者也,下流斯为钱清。曹娥之水,由诸暨纡而东至嵊,至余姚则已折而北,始至上虞,遂由会稽入海。钱清之水,由诸暨竟西下至萧山,反东向山阴入海,一曲一直,源流不同。然六朝皆以浦阳之名概之。
全祖望进一步展开:盖尝考浦阳之名,汉时所未有,故班《志》不录。然班《志》于浦阳东道之水则曰柯水,而系之上虞,即曹娥也。西道之水则曰潘水,而系之余暨,即钱清也。《续志》则有潘水,而失柯水。其以浦阳名江也,始见于韦昭,然《续志》出昭之后,尚未登其目,则不大著也。浦阳之名,至宋齐之间而大著,其时合曹娥、钱清二水皆曰浦阳。谢康乐《山居赋》中所云浦阳,皆指曹娥,李善因之。而《南史》所载浦阳征战之事,则皆指钱清。历考唐人所作《十道志》《元和志》皆无此二江之名,《元丰九域志》曹娥以镇属会稽、钱清以镇属山阴,尚未有江名。其以江名也,自南宋始。(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4册页,浙江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全祖望及山阴县令舒树田更简洁:南宋以前没有曹娥江,原曹娥江之水统名为浦阳江,曹娥江是南宋时才有江名。
以上诸说观点一致:这两条河流都在浦阳江名下。惟争议的是,浦阳江在深袅山发源时已分成两脉,山背一脉经诸暨至萧山、山阴入海,山阳一脉至嵊县、上虞、会稽入海,这是其一;其二,浦阳江径流到诸暨后,分为两脉,一路从诸暨北经萧山临浦、山阴钱清入海,还有一路江流,东回北转,转至嵊县,再到上虞、会稽入海。而这一说法与曹娥江本属浦阳江就没有实质关系了。
显然,这两条河流都叫浦阳江,真正原因是“曹娥江”之名后来才有,在先前没有“曹娥江”之名。但全祖望和舒树田所谓“曹娥江名直到南宋才出现。”这个待商榷,因为“曹娥江”名在北宋已出现,如前面《嘉泰会稽志》卷十引北宋孔延之《掇英集》就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图录也出现。
上列书籍从时间上,历经南北朝、唐朝、北宋、南宋、明朝、清朝;从地域上,贯穿了浦江、义乌、诸暨、萧山、剡县、上虞、山阴、会稽及整个绍兴府和浙江;从作者上,有公认的历史地理学大家和相关地方的官修志书,是言之凿凿,各条互证的史载。本文仅仅引用了11种书籍,类似的记载还不少,为免繁复,不再多作展开。
再回到现在规划建设中的“浙东唐诗之路”上来,我们都知道,“浙东唐诗之路”的载体以唐朝越州(即绍兴市)的水道为主体,重点是“唐朝五代”的历史地理以及这些路上产生的诗文。稍有不解的是,不知是疏忽或其他原因,几十年来,相关各路人士对以上众多记载似直接无视?笔者以上所列的是常用的基本书籍,并不高深和稀缺。更难以置信的是,“浙东唐诗之路”规划文本中竟然没有出现“浦阳江”三字!也没有文化学者和士人或哪级机构提过异议!
唐朝越州地图,有浦阳江名但无曹娥江名(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概而言之,曹娥江包括现在“浙东唐诗之路”热门的剡溪、上虞江、舜江、小舜江、东小江等河流原都是浦阳江名下,都是浦阳江“下的蛋”,这个“蛋”真正下了一千多年。
无庸置疑,传统文化的规划建设要既要追溯历史,又要瞻望前沿。像“浙东唐诗之路”中的“浙东”,就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质感,倘不尊重唐朝行政区域,以今天的地理方位来衡量,就不能这样称呼。诚然,“名”取得好,但“实”更重要。“浙东唐诗之路”不应回避包括唐朝时期的浦阳江名这些历史因子,否则就缺少文化传承。“浙东唐诗之路”只有包括浦阳江,才是真正的“浙东唐诗之路”,怎么也不应忘记千年“老母鸡”的孕育!再说,浦阳江和曹娥江都以时代名人命名,浦阳江即浣江是因西施美女而得名,曹娥江是用孝女曹娥之名而远扬。显然,把这些最基本的历史要素规划进去,更能显示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底蕴,更能增加故事的叠加和传播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wz/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