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岚山茶叶香又香
夏家岭花篮算魁首
竹椅子出在陆家埠
顶好篾罩出游场头
南黄淘箩名气大
……
唱不完余姚土特产
平原山区到处有
——年12月1日余姚报
《唱唱余姚土特产》
余姚,是个深埋无数故事,蕴含无数激荡的地方。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那些见证灿烂历史的传统技艺却因为扎根在生活中而一代代流传下来,质朴背后掩映的是精巧的记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爱竹,爱他虚心、坚韧、高洁。竹编技艺是余姚非遗的典型代表。阳明先生七天七夜格竹失败的故事也让竹子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余姚南依四明山,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余姚人靠山吃山,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他们利用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编织出各色竹制品。“夏家岭花篮算魁首,竹椅子出在陆家埠。顶好篾罩出游场头,南黄淘箩名气大”在这首余姚脍炙人口的歌谣里提到的土特产,其中有好几样都是竹制品。
夏家岭花篮—寻常巷陌亦风景余姚人懂竹,格竹,做竹。
粗竹多编制农具和生活用具:梁弄的扫帚、南黄的淘箩饭篮,陆埠的竹椅、南山杜徐的竹簟。细竹编制成精巧的器具,比如夏家岭花篮。细如发丝的篾丝,薄如纸张的篾片,用手工编织出考究的文字图案,涂以金漆,光可鉴人。巧手的匠人还可以用竹子编织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颇具趣味……
小时候,外公外婆挎上花篮,走到山间地头,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或是采些路边的野花。若是采了鲜花又没有花瓶,就直接把装满花草的花篮往桌上一摆,家里就多了件精美的摆饰。
陆埠躺椅—当时只道是寻常竹器的使用,遍布日常生活。在温暖的冬日午后,搬把竹躺椅到院子里,吃着刚出炉的烤红薯,剥几颗栗子,喝几口茶,这大概就是生活的小确幸。在夏日的夜晚,躺在竹躺椅上,竹躺椅经过时间的浸润,光滑如丝,黄中透着一丝油绿,竹子的凉意接触到皮肤,消解了暑气的沉闷。
陆埠的竹躺椅轻便、耐用,一年四季皆有其用武之地。
游场头篾罩——无穷滋味在其间竹子,用篾刀篾开,就成了可曲可直,可圆可方的篾条,一般用来编织圆形的笼器。篾罩用来罩鱼,在河塘水浅的地方,三俩顽童,专心等着鱼儿游来,瞅准时机往下一罩,成了,晚饭!收获的欢呼声飘散在风里,带着篾罩和鱼儿,朝着家跑去。
南黄淘箩—一粥一饭自在心大约是居于竹乡,常年食竹、用竹的缘故,余姚的竹编匠人利用竹子可塑性极强的特性,赋予他们美学的意义。哪怕是最普通不过的淘箩,在竹编匠人的手里也能光彩熠熠。
淘箩就是淘米用的工具,竹片层层叠叠,纵横交错,米不会漏出去,而淘米水和杂质却会顺着细缝悄悄地流出去。
竹子坚硬又柔韧的特性赋予手工匠人巨大的发挥空间,他们的巧思也让竹子变化出更多的可能。用竹片编个福字在淘箩中间,涂上红漆,竹子勾勒出岁月的纹理,映照出匠人的心血。
府前路匠心余姚馆—倾听岁月的呓语匠心余姚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辟出一片乐土,盛放过去的记忆、传统的魅力和民间的习俗。这里有很多祖辈们才见过用过的老物件,也有那些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更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的特殊物件。
余姚的风物质朴中不乏灵气,实用中带着巧思,至今仍然在生活中演绎传统美学。一桩桩,一件件,讲的是余姚的故事,说的是手艺的传承。
来阳明古镇府前路(北滨江路16号对面)匠心余姚馆走走,亲手触摸一下这些物件,让它们告诉你岁月的呓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wz/5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