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姚剧戏曲片《双推磨》
剧中人物
叔叔(地主雇佣的长工何宜度)——何咚磊饰,11岁
嫂嫂(年青寡妇苏小娥)——陈宣羽饰,10岁
演员:余姚市江南新城小学学生
一天晚上,年青寡妇苏小娥到河边挑水,被一个行走匆忙的长工何宜度撞翻了水桶。何宜度为人忠厚老实,他辛苦一年,地主狠毒地把他的工钱赖掉了,一路上他想着家里的老娘正饿着肚子,年关又到,一个钱都没有,他急得心慌意乱,不小心撞翻了苏小娥的水桶。苏小娥问明白了何宜度的底细后,很同情他,就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坐一坐,还拿出她磨豆腐积下的一点钱给他过年。何宜度非常感激,又见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怪可怜的,便帮她挑水、推磨、灌浆、烧火……
苏小娥一个人平常要忙到二更天的活,那晚在何宜度的帮助下,没多少时候便全部做完了。豆腐磨完了,何宜度就要回去。苏小娥心里有些舍不得他走,请他喝了一碗豆浆,又借给他一件棉衣穿上。何宜度心里很是感动。苏小娥说:“你我都是苦根生,应该互相来帮助!”。这样何宜度把老娘接来,这对有了真诚爱情的青年男女,终于冲破了旧礼教的束缚,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双推磨》这出小戏,流传很广,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余姚姚剧团长期保留了该经典剧目,几代姚剧艺人进行了传唱和创新。
姚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姚剧进入余姚的校园,传统小戏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爱,这传承了余姚深厚的文化声腔,使姚剧这朵瑰丽的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方言独脚戏《谁的余姚话正宗》
表演:郑子涵11岁;施欣雨11岁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
今年10月,我市首次举行了余姚市小学生余姚方言才艺大赛。作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担责的我,理应带头拿出一部像样的作品献给这次活动。
因为是方言才艺大赛,所以我首先考虑作品形式为语言类。小品的难度比较大,创作时间和排练时间比较长,经过再三思索,就定了两人表演形式的独脚戏。在创作剧本时,我始终突出地域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充分引用了一些具有本土方言特色的老话来体现三方面的特性,比如”东头牵得马渚”、“踏着尾巴头会动”等较富形象、寓意、回味而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余姚老话,这让观众感到十分的亲切,让小学生们在欢笑声中明白真正的意思,传播余姚老话的知识。此外,还特别提及余姚方言承载的语言文化跟历史文化名城的关联。
其实当初写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小演员能不能把本子很好的立起来,把余姚话说溜了,更使我担忧的是,充满喜剧的独脚戏、又没有表演过的孩子能否担纲?但令我惊喜的是,实验二小的两位小同学,在学校和父母的重视支持下,把余姚话讲得非常地道,发音和声调都很纯正,表演也非常出彩,最后以最高分获得本次大赛的一等奖。
今天,方言独脚戏《谁的余姚话正宗》由我市知名影视制作人鲁旭安老师团队的策划、拍摄成了电视短片,这不但使该方言独脚戏更充满了艺术色彩、突出了风趣诙谐的情景,又使余姚话增添了一份魅力,并得以更好地传播。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
借此机会,我也要衷心感谢宁波铂丽姿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次大赛活动的冠名资助。
余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鲁永平
当今,余姚的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外语,这已没人会觉得多少的骄傲和自豪,但能很顺溜地讲出一口余姚话来,这反显得有点稀罕和可爱。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丢,祖宗的话更不能忘,一方土地的人怎能不会自己的言语呢?独特的方言是历史、民族与地域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的最好传播方式。
当下中国,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而言,最大的乡愁,则莫过于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千山万水,乡愁,乡音,不可或忘,魂牵梦萦。乡愁,是对故乡的怀念,乡音,是故乡记忆的依托。
让孩子们领略到余姚方言的魅力,保护传承余姚的地方性语言,倡导全市小学生爱家乡话、说家乡话的好风尚,记住家乡话所寄托的浓浓乡愁。我们还会继续发挥影视艺术的特长加以记录、传播和发扬。
如有其它好的题材和表演形式,欢迎提供和合作。
参演学校
余姚市江南新城小学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鸣谢
余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
余姚市姚剧艺术研究会
余姚市文联
FM96.6余姚广播电台
余姚崭艺艺术培训中心
苍苍文艺工作室
特别鸣谢
长安道提供拍摄场景
策划/摄制
宁波名邦影视文化/余姚飞天影视
·END·
注:公众平台转发、引用需本人授权并注明出处。“鲁旭安“个人公众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wz/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