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风流,关于绍兴老街的记忆从此间开启

发布时间:2025/2/17 12:16:39 

丰惠,作为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上虞古县城,有八街四十弄之称,八街即:东、西大街,南街,西南门街,东、西小街,县前街和十字街。其中东、西大街主轴长约米,南街,西南门街,东、西小街等则纵横交叉其左右。

古城旧事

图片来源:《画出家乡一片情》胡士诲著

西大街是昔日商贾云集之地,从丰惠桥(济富桥)至县前街(古县衙前)不过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北两侧常年开业的商铺有91家之多,其中40余家都是傍河而建,可以在后门吊河水或装卸货物,可以在后窗看船来船往,且又以两层吊口楼居多。永丰桥头除了河旁有茶馆和米行,也是一个快船埠头,清早就响起海螺声招来满船航客,两撸三板沿着纤路往返于百官上源(通明坝下则有风帆船至余姚)。济富桥头和南街还有街棚,南乡山民在卖完柴炭或竹笋后,常在街棚下歇脚,中午用过蒲包饭后,在一起拉家常,话桑麻。

在旧时的丰惠老街里,集市贸易甚为繁荣,早在明万历年间(-),即有米市、盐市、布市、木行和季节性的笋市、水果市等。值得一提的是,老街还是内外文化相互交融之地,不少来自外地的商家为当地的商业繁荣作出了贡献。其中南北货店、布店、当铺以绍兴帮为主,程记等打铁铺多从永康迁徒而来;步春祥鞋店(兼营火腿)为东阳人所开设;亨号酱园则是余姚致和酱园的分店。而本地的商家不少也智慧过人,如西南门街观桥头的泸山照相馆,是丰惠人朱金夫于清光绪十五年()所开设,他为上虞的照相业开了先河。

老街如今还保留着一些在大城市已很少见的箍桶店、弹花店、打铁铺,还有穿棕棚的、绣花做鞋做麦杆扇的……给老街带来了一种温馨。老街,留住了在农耕文明和自然经济中已延续数千年而今将要消失的“非遗”传承,也让人们触摸到我们祖辈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曾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01

九狮桥

九狮桥,横跨于丰惠镇中心街河上,是一座雄浑苍老的干砌石拱桥,因原桥栏杆上有九尊石狮而得名。南北朝时,梁武帝天监二年(),桥北曾建有上虞最早的佛教寺院等慈寺,故又名等慈桥。至元代重建。相传在明清时科举中得生员(秀才),知县允其可在桥上坐三天扬名。整座桥结构紧密,风格古朴,是上虞区内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

02

科第坊

丰惠自古以来民性敦厚,安耕织,尚勤俭;崇文学,尊师长;安贫乐道,气节相高。所谓“一等人忠厚孝顺,两件事读书耕耘”。在尚文重教的风气中,硕儒俊彦代不绝传。作为上虞古县城,本地教育之风鼎盛,宋代时已建有县学宫和若干书院。为鼓励本县学子读书求取功名,在东大街上专门树起“科第坊”,表彰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者。

03

八太娘井

现存已传承80年之久的还有八口大井,是镇上井文化的一个亮点。-年,西纤路人称“八太娘”的老妪范氏,原家境贫寒,曾在八字桥西首接官亭口摆过油炸臭豆腐干的小摊,带着未成年的儿子陈永庆艰难度日。不久,母子俩又远去上海为佣,后因儿子经商发迹,是年又逢久旱不雨,八太娘以慈善心肠,请上海营造厂技工于城内四厢择地建造8口大井。这八口大井非同一般水井,周围全用钢筋水泥浇灌,圆形井身直径近二米深七八米,有铁架可直达井底,上有方形井框,底有紫铜莲蓬头涌泉,这种用沉箱设备浇灌混泥土的水井,其工艺和质量在当时的上虞尚属罕见,所以人们惯称其为“自来井”。相传八井之一的书院门口大井的水源是百楼山的山泉通过的一道暗流,沿山溪渗漏到此,老人们称其为“龙脉”,水质最为清澈甘冽。

04

丰惠桥

丰惠桥位于镇中心街河上,原为条石阶梯级圆洞桥,现改为可通行车辆的拱形桥。据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二十七桥渡》记载:县治东南周显德年间建“酒务桥”。宋嘉定十七年()知县楼杓重建,元大德己亥邑薄时鉴重修,左右有运水道。明万历志载宋袁燮丰惠桥略记:县市有酒务桥,周显德年建,岁月滋久,石或断缺,往来者凛然,有压溺之忧。知县楼杓顾而叹曰:“吾为邑长于斯,而吾民病涉如此,心可安乎?”乃以岁计之余,捐金募工伐石更造。以旧名额不雅思易之,邑人沐浴高泽,请名为“德政”。楼曰:“天以丰岁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丰惠揭之其可!”易名为丰惠桥。

05丰惠乡贤馆

古有魏伯阳肇启现代化学之元祖,孟太守垂示古代廉吏之典范。近代则有王一飞、叶天底、胡愈之、范寿康、吴觉农等,俊贤辈出,英才蜚声。现今设立丰惠乡贤之家,以作绾系乡愁,联络乡情,凝聚乡贤之力,共谋发展之策。

丰惠老街

千年的印记

如古运河的水

周而复始从未断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wz/10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