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姚市高度重视“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不断拓展共建规模、丰富共建内涵,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了“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由“盆景点缀”向“整体推进”、“输血帮扶”向“互动共赢”、“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转变,提升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余姚市文明办在基层开展创建工作调研时发现,全市广大农村文明水平的提升特别是文明村创建工作的推进,受到了诸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文体活动阵地相对缺乏、村民素质教育有待强化等因素的制约,需要突破瓶颈、解决难题;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坚持不懈的创建过程中,各级文明单位(机关、社区)积累了丰富的创建经验,拥有农村紧缺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诸多优势,具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条件。鉴于此,在总结以往文明单位帮扶文明村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年开始,余姚市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为原则,组织全市百个文明单位(机关、社区)与百个行政村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为推动城乡文明一体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余姚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并被评为省“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先进县(市),《浙江日报》也在头版头条报道余姚市的做法。城乡文明共建的原动力来自于结对双方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在“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中,余姚市不搞在行政命令下的“拉郎配”,而是按照“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各显所长、各取所需”的原则,从文明单位和创建村的各自意愿、实际需求、资源禀赋等出发,实行双向选择,并采取“二对一”、“多对一”的结对模式,实现共建组合最优化、共建实效最大化。朗霞街道杨家村裘皮生产企业较多,纳税服务和税务代理需求集中;阳明税务师事务所也有扩大业务的愿望。双方的结对,实现了满足企业需求、开拓税务代理市场的双赢。三七市镇二六市村是个杨梅种植村,以往在杨梅销售旺季,梅农开票常常要排很长的队,市国税局丈亭分局和二六市村结成对子后,开通梅农开票绿色通道,为梅农提供了便利,受到群众欢迎。分局创办“农民税校”,宣讲涉农税收政策,也达到了开拓农村税法宣传阵地的目的。余姚市实行建立共建实效定期调查和共建对子定期调整机制,每年对各对子共建情况进行调查,并依次为依据,每两年对共建对子进行调整,对联系紧密、活动经常、成效明显的共建对子予以保留,对“只拉手、不办事”或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共建对子予以调整。自“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开展以来,余姚市已对各共建对子进行了5轮调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余姚市在推进“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中,注重“输血”帮扶和“造血”推动、以城带乡和城乡互利的齐头并进,确保共建工作持续推进、良性发展。宁波市宇华电器有限公司等三家文明单位与江中村结对后,先后投入多万元维修村庄道路、添置健身路径、兴建农贸市场,既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也培育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使村集体年可用资金从年的30多万元增加到多万元,一举摘掉“破江中”的帽子。马渚镇沿山村在市国税局城区分局的支持下,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道德广场、道德林、道德亭、倡导“三事新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开展道德评议,从一个笃底乡下头的偏远小村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风民风和谐的省文明村。华联商厦与泗门镇谢家路村结对后,村里引进华联超市,商厦则优先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单位扩大品牌影响和村解决村民就业难题的双赢。市国税局丈亭分局将二六市村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开展访贫问苦、节俭养德教育,单位风气为之一新,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省青年文明号、宁波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推动“城乡结对共建文明”工作由盆景成为风景、由风景成为风尚,余姚市在优化共建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方面动足了脑筋。每年3月份,江中村村委会班子就和3家结对单位负责人碰在一起,商量全年的共建工作计划和方案。这是余姚市推进“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规范化、常态化的其中一项规定动作,如今每年“开展一次互相走访、进行一次深入磋商、签订一份共建协议、举行一次总结座谈”的“四个一”已成为各共建对子的自觉行动。同时,建立共建活动长效管理机制,将共建工作列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标准、作为创建先进提档升格的重要依据,并以共建工作成效和基层群众的满意度为主要标准,每年评选表彰“双百共建”工作先进对子,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的成功做法,进一步营造城乡联动、共建文明的良好工作氛围。来源:宁波文明网
责任编辑:钱海芬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tc/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