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
在古代作祭祀用的玉琮具有外方内圆的形制,起源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上周,在三星堆遗址所公布的最新发掘成果中,两块玉琮赫然在目。川浙两地相距千里,这两地之间的玉琮,存有怎样的联系,又昭示着什么?
新华社图
据悉,此次出土的玉琮之一,外壁上清晰地刻着一棵通天神树——玉琮与良渚文化联系密切,神树则是古蜀文化的一种重要象征物,当这两种属于不同地域文明的特质在同一件器物上出现,确切证明了处于长江上游的三星堆先民,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与下游文化之间拥有着内在联系,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互相交融的发展过程。
■长江第一湾
无怪乎学者一直说,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回望古史,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育居功至伟,而长江流域依凭巨大潜力,自晚周疾起直追,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羌文化并耀千秋。可以说,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
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怎样的体系?在我们所见“三星堆遗存惊现良渚文化印记”等新闻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一条傍水而生的文明发展轨迹?以新作《长江文明》,作者进行了详尽梳理和探讨。
夏圭《长江万里图》局部
中华文化的母亲河
文化的演进当然与自然环境提供的先决条件息息相关,但当人类介入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之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则对文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优厚的自然条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创造出各区段文明,如下游江浙一带早期的农业文明一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中游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中游偏西直达上游川东地区的大溪文化,等等。其文化发生并不比黄河流域晚,水平也各有高下,就驯化农作物时间而言,长江流域似略早于黄河流域。毫无疑问,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化的母亲河。
曾经单一推崇黄河文化的认识,与中国考古学起步阶段的考察重点相关。20世纪初,现代意义的考古学展开于中国,首批田野考古用力于黄河中下游仰韶、龙山、大汶口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安阳殷墟等商周故城的发掘,与《尚书》《左传》《史记》等传世史典对先夏及夏、商、周三代文化在黄河流域繁衍的记述相印证,学界据此确认“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田野考古推进到长江流域,人们逐渐意识到: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发现河姆渡文化,其人工驯育稻谷的时间推定为距今七八千年,随后,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马家浜,中游的屈家岭,上游的大溪等遗址发现的“稻作文化”遗存,皆有五六千年之古,湖南道县玉蟾岩还出土了距今万余年的人工驯育稻谷,早于黄河流域的粟作产生的时间(八九千年以前)故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历史之久远,不让于黄河流域“粟作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发祥地”渐成学界共识。
■日前公布的三星堆最新考古发现中,有一件青铜跪坐扭头人像异常精美、极其罕见。坐像表情细腻,身体比例和肌肉非常写实,头发“冲天而起”,双手比例夸张。
两大流域的文化各自独立起源且模式不同,然后平行发展,呈现不同的面貌。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两大流域文化都有独立发展的完整序列。总体而言,黄河文化以中游的中原文化区为代表。这个区域的文化沿着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一仰韶文化一龙山文化的序列递进;而长江流域则分为上、中、下游,它们各自发展,分别沿着三星堆文化1~4期,彭头山文化一城背溪文化一大溪文化一屈家岭文化一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一崧泽文化一良渚文化的序列演进。
最新的考古成果显示,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存在时间为~年前,其1~4期的堆积在地层上是连续的,文化上是传承延续的。三星堆文化在第二至第三期(~年前)达到顶峰,城墙分布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祭祀坑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的数量、体量、造型艺术的成就都是同时期最高的,以其神圣、神奇、神秘的神灵崇拜形象面向世人,展示了长江流域三四千年前的水平极高的青铜文明。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数百件大小青铜器塑像,其人物造型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带的人物形象都有很大差别,可能受到了中亚、西亚文明的影响,这展示了长江流域在青铜时代初期就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新发现的第四期(年~年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当时其城墙还在修补加固,遗址范围还在扩大,文化堆积仍然丰富,毫无衰退迹象,3.5平方千米的城池范围仍列西周各诸侯国都城规模之冠,其遗址范围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周原和沣西。三星堆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末期诸文化中延续时间最久远的。
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0年前),至迟在其晚期(~0年前)也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较之此前的大溪文化(6~年前)和屈家岭文化(~年前)时期,数量猛增,制作更加精美,可与良渚文化(~年前)和红山文化(~年前)的玉器相媲美。石家河文化的玉雕不仅在工艺技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以小见大,微中求精”。遗址出土了大量小型精致的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等玉器,尤其是小型神像大量出现。
■三星堆出土金面罩
类似的神像还出土于后来黄河流域的商周遗址中,如商中期的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与石家河凤形玉佩十分类似的玉凤。而石家河遗址也出土了中原龙山文化样式的玉璋。这些都说明,至迟到石家河时代,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间已出现文化交流,尤其是“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的文化关系要比同长江下游或长江上游的文化关系密切得多,相似的程度要大得多”。
另外,从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的邓家湾、肖家屋脊和罗家柏岭遗址发现多处铜绿石、铜渣以及几件铜器残片的情况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应该在石家河文化之前就进入了铜器时代。特别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tc/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