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个神奇的地方,从古代玉器演化看苏州

发布时间:2024/3/28 13:57:40 

苏州是个神奇的地方,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说它古老,主要是根据吴中区三山岛新石器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一万二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居住,并且历经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到商周时期、春秋战国等,在这片土地上从来都是非常热闹的,以前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到目前,苏州始终位居全国十大城市之列,并在国际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这一发展的历程中,玉这一中国所特有的文化载体,一直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年根据考古研究发现,东北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挖掘出近件玉器,这是距今最早的玉器,将玉器的出现推到距今年左右。其中发现的玉玦、玉管、玉璧,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从玉器工艺可以看出与后来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讲开启了中国玉器起源的新纪元。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挖掘出土的玉器

正是有了这些玉玦、玉璧、玉管的存在,让我们想起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距今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也出土有类似的玉器。所以目前学术界基本认为,在多年前,东北乌苏里江流域的玉文化就通过海路或者陆路,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而就在年苏州常熟市梅李镇何村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距今多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遗迹。其中的代表性文物就是玉玦和玉璜,也就是说作为上接河姆渡文化的马家浜文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太湖流域,特别是在苏州地区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苏州常熟市梅李镇何村考古挖掘出土的玉器

苏州的精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因为反观近半个世纪以来苏州地区的一系列考古挖掘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作为太湖流域的苏州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说一下苏州市吴江区的同里古镇和张家港东山村遗址考古挖掘,可以说改变了中国考古界对长江下游尤其是环太湖流域文明起源研究的认识。近几年来,随着良渚城址、大墓以及祭坛等的发现,中国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而作为良渚文化的前身——崧泽文化,以前一直没有大墓发现。吴江同里古镇和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的重大发现,对考古界的认识是颠覆性的。这些都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在崧泽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群。也就是说在崧泽文化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程度已经很高了,并且比较集中在苏州区域。

尽管崧泽文化以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正式以首现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的发现而命名,但是其核心区在苏州,在环太湖流域。这个从世界几大文明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靠近大河、大湖是最容易产生文明的,太湖流域靠海近江,环境湿润,水土肥美,气候怡人,非常适合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苏州吴江同里古镇考古出土崧泽文化石钺

张家港东山村考古出土的玉玦

张家港东山村考古出土的玉环型器

接下来,就要说一下吴中区的张陵山遗址。年发现的张陵山遗址坐落在甪直镇西南2公里处,为东西两座相距约米的土墩,俗称东山、西山,面积各约平方米,高出地面约6米。年和年对张陵山东山遗址进行发掘,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8.4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共14座。新石器墓葬包括崧泽文化墓葬8座,早期良渚文化墓葬6座。崧泽文化墓葬出土的遗物中有穿孔石斧、石锛等磨制精细的生产工具,还出土了璜、琮、瑗、镯、环、管、坠、珠、佩、觿等精美的玉饰品,墓葬中发现的玉琮、玉璧、玉瑗、玉镯、玉佩,则具有向良渚文化过渡的特色。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近似良渚玉镯就出土于苏州的张陵山遗址,整体形制与良渚玉镯高度相似,与普通玉镯不同的是,器物四面还雕刻有兽面纹饰,使其除了装饰品外更有了特殊意义。也可以认为是良渚典型器玉琮兽面纹的前身。另外,也是我国考古第一次出现用人头殉葬的现象,反映出原始公社在这个时期已濒于解体,已经出现私有观念和人剥削人的现象。

张陵山遗址出土的兽面玉镯

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玉镯

年冬,江苏省文管会进行文物普查时,由南博赵青芳先生调查发现并确认了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南岸草鞋山遗址。年间,南博对草鞋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所发现的良渚大墓令学者惊喜不已,这是草鞋山遗址发现的最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存:墓内玉器种类多样,包括钺、斧、璧、琮、镯、珠、管、锥形器等各种重要的玉质兵器、礼器与装饰品,兵器的陪葬使专家判断,长眠在此的是一位良渚时期的男性贵族。

这次考古挖掘发现了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三个叠压的土层,完整地演示了苏州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草鞋山遗址经过6次大的发掘,以“四个最”让草鞋山遗址闻名于世:一是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文化发展序列保存最完整的遗址,被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文化层堆积厚达11米,共10个层级,从下往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文化层连续叠压,被称为江南“三叠层”。二是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打破了对玉琮年代以及社会等级分化的原有普遍认知。三是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是稻作文化发展进程的最直接例证。四是最早发现的葛纺织品实物,是先民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苏州草鞋山考古挖掘的部分玉器

草鞋山出土的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的玉琮

在大墓中还发现了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的玉琮,它外方内圆,刻有兽面纹饰,这是在史前墓葬中首次发现玉琮,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太湖流域是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地,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就在苏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苏州昆山市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的透雕人鸟兽玉饰件

苏州昆山市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更是充分证明了,良渚时期,先人在环太湖地区的活动是全域的,而不是孤立的。这件苏州昆山市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的透雕人鸟兽玉饰,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文物,一个神秘人物侧身蹲踞,头部有凹下的圆点,代表眼睛。头上四条平行弦纹代表冠帽。帽子上有高高的羽翎,上面栖息着一只扁喙微张的小鸟。人物的臂膀高高举起,一只小兽匍匐在手臂上,慢慢接近小鸟。它内圆外方,分为上中下三节,各雕刻不同纹饰,上面是小鸟,代表良渚时期人们对鸟类的崇拜,下面是戴羽冠的人面,组合在一起反映了良渚人的宗教信仰,也为破解浙江反山出土的“琮王”“钺王”上的神像之谜提供了线索。更令人惊叹的是,聪明的苏州地区的先人在小小的玉琮上尽情“炫技”。

“江苏地区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时间更早,区域分布范围更广,出土文物非常丰富,从遗址类型看,有墓葬,有祭坛,有聚落等。”著名考古学家、南京博物院邹厚本研究员如此概括江苏良渚文化遗址的特点。

在昆山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人们得以窥见良渚文化中血腥残忍的“人殉”现象。从年到年,考古学家在赵陵山遗址上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90座,清理出良渚文物余件,玉器有璧、琮、环、镯、冠饰、锥形器、串饰等,品种繁多,皆以软玉精磨细琢而成。在遗址中部,考古队员揭露出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厚约4米,面积近平方米。在土台之上和边围发现的墓葬规格较高,随葬品丰富,普遍有葬具。土台南部和西北部外围则出现了一大批无墓坑和葬具的“殉人墓葬”,推测有一大批青少年男性在此被杀,有的下肢被砍去,有的双脚被砍去,有的身首异处。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杀殉现象在良渚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学者认为,赵陵山遗址的发掘对总体考察良渚文化社会面貌有重大价值。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更是形象地将赵陵山遗址的大型土台称为“土筑金字塔”。

昆山赵陵山遗址考古现场

玉礼器的发明,是长江下游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周礼》记载,要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玉琮和玉璧就是良渚先民发明的,它们对中国古代祭祀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江南比较细致,注重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这种精致文化从孕育良渚文化的崧泽文化就开始了,到良渚时期已非常鲜明。这是长三角“文化基因”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也佐证了苏州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来源:湖海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tc/8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