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主食都是什么赶紧看看,别被孩子

发布时间:2024/3/18 14:16:47 

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奇,一天到晚有无数的问题。当他问你古时候的人都吃什么呀?你也许能随口就告诉他:三字经里不是说了吗,“稻粱菽,麦黍稷”。可这“稻粱菽,麦黍稷”都是是什么呢?要是你一下子也发不出来,那咱们赶紧一起捋一捋,别让孩子给问住了。

如果说哪一种主食与中国人的感情最为深厚,恐怕很多人要说是大米了。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种植、出口国之一,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水稻养育了这个国家。从浙江余姚的考古遗迹来看,中国人种植水稻的历史至少已有年了。也许还不只于此,在年的“万年宣言”中提到: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一万年前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_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和以南地区。“野稻驯化,万年之源”。

“梁”就是指高粱,一般传统认为高粱起源于非洲,由印度传入我国,西南巴蜀地区是最早种植高粱的地方。但有的学者根据考古推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就开始种植高粱了,并且根据研究人员的实验,我国的高粱品种与印度的高粱品种杂交后,其后代的结实率都非常低,甚至有的根本就不结实,可见我国的高粱品种与印度的高粱品种并没有遗传进化关系。再结合考古发现和先秦两汉的文献,我国很有可能是高粱的原产地之一。

“菽”很多解释是豆类的总称,一般主要是指大豆,统称黄豆。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大豆的种植在我国至少已经有年的历史了,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曾发现了关于大豆的记载,并且还曾出土过商代的大豆化石。在周代时期,大豆已经在我国广泛种植了,《诗经》里面有很多的篇幅都提到过大豆,在周代之后,很多大豆的制品也陆续出现,如古人制的各种酱料、豆腐等。

“麦”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麦,一般认为小麦是年前传入中国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能看到对于麦的记载。但是小麦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只是在灌溉比较方便的河岸地区种植,栽培的面积也十分有限,产量也不是很高。一直到了汉代后期,随着各种水利工程的实施,对小麦的灌溉变得越来越方便,小麦的种植才开始普及起来,人们开始把小麦磨成面粉,研究制作各种面食,据说我们现在常吃的馒头就是由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发明的。

“黍”是小麦还没有普及时期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去掉外壳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黄米,在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黍种植的遗迹。我国的种黍历史至少有年以上,先秦时期饮用的酒有很多都是用黍酿造的。黍煮熟后有很大的黏性,人们常用它来制作各种糕,比如以前东北地区常吃的粘豆包,就是用黍制作的。

“稷”在古书上曾有过三种解释,但现在我们一般认为是指小米,这是在古代的黄河流域一种十分常见的作物,也非常重要。根据北京东胡林遗址的发现,我国对“稷”的种植已经有一万年的历史了,“稷”也指五谷之神,在以前那个农耕社会里,土地和粮食是最为重要的,所以代表土地的“社”和代表五谷的“稷”组成了一个新的词语“社稷”,成为了国家的代称。

虽然看起来“稻粱菽,麦黍稷”只有短短6个字,但用它们做出来的食物可是千变万化,单单一个面食就可以说个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可见古人对主食的创造的确是充满了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tc/8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