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千年以前的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有着这样一个文化: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
在食物方面,水稻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
在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这个就是河姆渡文化。
多年前河姆渡水稻化石
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这个地方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这个地方便是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
稻米化石
据说这次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
细看,其实多年前的大米和当今大米形状差不多哦!你觉得呢?
我们再看看甲骨文的米是怎样的?
《说文解字》:米,粟的籽实。字形像粟禾结实的形状。
造字本义:粟子。古人所称的“米”实为“粟”子,亦即“小米”;今人所称的“米”实为“稻”,即稻仁,亦即“大米”。
那你知道稻谷又是怎样的吗?
《说文解字》:稻,糥米和粳米。
时珍曰∶稻者,粳、糯之通称。《物理论》所谓“稻者溉种之总称”是矣。本草则专指糯以为稻也。
造字本义:动词,用石臼舂碓谷子,再用手从臼中掏出带糠的米扬在风中,让风吹走糠尘,留下米粒。
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的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
那粥呢?饭呢?我们都一起看看吧:
时珍曰∶粥字象米在釜中相属之形。
《释名》云∶煮米为糜,使糜烂也。粥浊于糜,育育然也。浓曰,薄曰酏。最后看看:
中国粥文化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tc/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