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最沧桑的老街,你来过吗

发布时间:2020-10-16 15:52:15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元阳明日式料理88元!享原价98元亲子票元,自助晚餐

回复“聚优惠”无需支付,比团购还便宜。

在余姚鼓楼闹市区中心位置,坐落着一大片与这座城市现代化高楼“格格不入”的街区。大部分余姚人每每路过此地,脚步会渐渐放缓,心也会感到莫名的宁静。这片街区便是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余姚市中心,现属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整个区块达8.3公顷,其中工人路以南的重点区块约3.1公顷(46.5亩)。南临姚江,北达旧城商贸繁华的现代街市阳明东路,东起成于明代的合宝弄(南段也称木弄),西至旧城守署县东街。中有旧都司署前工人路,旧县署前的府前路,以及民国时期由老城墙拆建而成的北滨江路。

据史料记载,民国19年(年)开始,舜江楼两侧城垣筑为滨江路和商业建筑。自杭州湾出海归来的渔船通过姚江到达这个地方,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主要鱼市(海鲜贸易中心)。当时在这个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附近已经形成了较多的商行,有鱼行、柴炭行、鸡鹅行、木棉行、粮行、牲畜行、咸货行、药行等。鱼汛旺季,滨江路沿江停泊的渔船达七八十艘,一般日交易量担左右,滨江路、府前街一带饮食店骤增,非常繁华。但是后来因为抗日战争中余姚沦陷后,交通受阻,市场也逐渐衰落了。

而随着市场的衰落,这里便成为了明清时期以居住为主的街区。府前路紧邻古代县衙,目前,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余姚老城区留存至今仅存的几处历史遗存之一,至今仍然还保存着大量明清、民国初期的建筑和构筑物,其中不少建筑具有比较高的历史价值。府前路55—57号的李宅、府前路23号的叶家举人房、沿江建筑群等,构筑物有通济桥和六眼古井等。其中,史家大厅、李氏旧宅、叶氏台门、宜春堂、陈氏典当行等旧址,都能很好地展现当时姚城传统建设风貌和滨水居民生活习俗。

19世纪末戊戌变法失败,但在这股办学热潮的影响下,当时余姚的有识之士也还曾府前路街区建立过名望甚高的学校。清光绪二十四年(),邑人叶秉钧、史翊经选定科举时代试院(俗称考棚)的东南角3间达善堂和新建“三斋”15间平房为校舍,创办达善学堂。达善学堂是余姚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24年(),根据部颁《小学教育规程》规定,县(市)以下公立小学,以校址所在地之地名为校名,县一小地处府前路,遂改名为余姚县立府前路小学。

(民国24年老毕业证)

大门头门上面有块匾,清晰可见“文献名邦”四个醒目大字,进门头就是老县府,而右边就是府前路中心小学所在地。在当时,县立府前路小学名望高、校风好、师资质量高。一直到建国前,府前路小学都是当时余姚规模最大的小学。建国初期,学校也由答善堂旧址迁移到酱园街余姚简师旧址,成为了今天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的前身。

蒋氏洋楼

位于凤山街道合宝弄,建于年,旧为蒋泉茂旧居。抗战时期曾为侵姚日军司令部机关所在地。坐北朝南,由主楼、东西厢楼、东侧楼组成,两层砖混结构,门窗内外装饰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年11月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现为余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

宜春堂(叶氏宗祠)

位于凤山街道工人路,该宅为姚城叶氏世代居住的院落。叶氏始祖诸梁公受封于河南叶邑。南宋哲宗年间,南阳叶氏南迁至余姚虹桥,其后,部分族人再由虹桥迁居姚城。在姚江之滨,由迁姚二世祖叶梦牛于清中期在合宝弄口始建叶氏宗祠,至民国初年,屡有增建。

这个宅邸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东西两侧厢楼,前楼前有砖雕门楼。规模比较大,格局基本完整,门楼雕刻十分精致,是清代早期余姚民居建筑的风格。但明清以来多经兴衰,今几乎已废。在年11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叶氏举人房,年5月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

陈氏宝元典当行旧址

宝元典当行(县东街)清咸丰初年姚城首家典当行旧址。位于凤山街道县东街,是余姚传统典当行的历史见证。清咸丰年间陈氏创建,由主楼、西侧楼和后罩屋组成。主楼为当铺的仓库与帐房,西侧楼为当行铺面,后罩屋为当时的灶间、柴房所在。年11月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

周家墙门

位于凤山街道府前路,原名中水阁周寓,年造。墙门坐北朝南,主楼和东西厢楼围抱天井,前为照壁和台门。中式布局,装饰显西洋风格,为海派文化影响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代表。年7月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

徐氏洋楼

位于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府前路29号。徐氏洋楼建造于民国时期,为两层三开间建筑。楼后为附属用房。该楼采用了许多西式装饰手法。

今时今日,走在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心蜿蜒的小弄堂里,已经很少能看到人影。老房子多大门紧闭,破败不堪。昔日热闹的街坊景象不再,换来的是人去楼空,一片萧条。

年,府前路历史街区被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保护该历史文化街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余姚政府在年11月作出对该区块内的房屋实施征收的决定。府前路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也被余姚市列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老街坊们已经互相告别,迁到新的住所,向着新的生活迈进。在合宝弄与工人路街口附近,经营了小卖部20余年的王阿婆提到未来的打算的时候,感触地说:“以前住在那里(工人路南侧)的人都搬光了,他们有不少集体地搬去皇山桥了。等这片改造好以后,我也要搬走了。”

时间好像没有在这些门墙上留下太多的改变。触摸着这些房子的一砖一瓦,似乎还能感受到在这出生成长甚至消亡的老一辈人平凡的人生,似乎还留存着那些战争年代里的悲欢离合。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祭奠着一个时代的消亡…但它们在改建之后,还将继续发挥着它们的余光。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和游客在这停下匆匆的脚步,来缅怀和纪念那些昔日老城厢里的故事。

部分资料和照片来源:网络余姚市文保所《昔日姚城》

余姚首款轻社交APP

随时随地了解余姚

新装有礼:份有机蔬菜等你来领取!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tc/5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