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余姚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40年来,余姚始终坚持发展第一、锐意创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始终保持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40年主要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从年的2.95亿元开始,年突破十亿,年突破百亿,年突破千亿达到.86亿元;
户籍人口人均GDP:
从年的元跃升至年的12.04万元,其中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元,已达到世界银行最新国别收入分组标准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
财政总收入:
从年的0.48亿元上升到年的.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年的0.72亿元跃升至年的.78亿元。
01经济建设主要成就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余姚坚持发展第一、锐意创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始终保持全国前列。
工业经济: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变
工业增加值从年的1.28亿元增加到年的.33亿元,增长了近倍。特别是近年来,以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中国机器人峰会实现永久落户,余姚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市”。
农业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全市农业总产值从年的1.65亿元增加到年的70.83亿元,增长了40多倍,被授予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等称号。
商贸服务:实现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年的倍,多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先后获得“长三角地区县(市)商业十强”、“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等称号。休闲旅游成服务经济新亮点,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外贸进出口额年突破亿元大关,跻身浙江省外贸十强县(市、区)。
转型升级: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年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5%,各级名牌产品总量列宁波第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随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相继建成,余姚有“国千”专家66名、“省千”专家33名,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家,授权发明专利年均增幅超过25%,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86项,余姚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单位,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02城乡建设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心城区从不到4平方公里,建筑多为2-3层楼,发展到现在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54平方公里,现代化高层住宅和商务楼宇鳞次栉比,西南组团、城东新区、南雷南路两侧等区块初具形象,万达广场、华润五彩城等城市地标相继建成,黄山儿童公园、玉皇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先后投用,“三江六岸”面貌焕然一新,“一轴两环三片区”改造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化率达到60%。
基础建设实现巨变跃升
实施全国最大农村水改项目——余姚姚西北供水工程,高铁余姚北站、浒溪线改造、千伏武胜变、双溪口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并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间2小时交通圈。实施治水强基工程,姚江干流防洪整治、城区段堤防加固一期二期、候青江泵站等一批骨干性工程建成投用。
管理服务加快一体化
在全省率先建立“一把扫帚扫城乡”的环卫体制,“智慧城管”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社区服务中心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推进
梁弄镇、陆埠镇、马渚镇入选全国重点镇,梁弄镇获全国文明镇,泗门镇连续多年获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梁弄横坎头村的建设发展成果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
四明山区域统筹发展加速
年山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元,革命老区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生态建设持续趋好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低散乱污企业(场所)整治、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纵深推进。余姚创建成为省“清三河”达标县,先后荣获省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球绿色城市”等称号。
03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近年来,余姚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先后8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
年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4%、9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元/月,高龄老人生活津贴最高标准达到元/月,居家养老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低保”享受标准实现城乡统一。
教育医疗事业均衡发展
40年间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倍,累计新建迁建改造学校所,职业教育全省领先,社区教育覆盖面达到%,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与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
健康余姚建设不断深化
年底全市共拥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家,城乡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资源共享中心模式全省推广,“全科疾控”被列入全省首批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市),先后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首批浙江省卫生强市等荣誉称号。
公共文体繁荣发展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姚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德银行”做法全国闻名,公共文化配送经验全国推广,涌现出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山海情》、《呦呦青蒿》等一批文化精品。
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推开,基层治理“一张网”“一中心四平台”全域构建,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高达97.46%,实现“平安建设”十一连冠,创建成为“浙江省食品安全市”。
改革开放40年基本经验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余姚人凭借骨子里的这种闯劲、干劲和韧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成了一件又一件过去不敢想、不敢干的大事。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许多具有影响的“余姚经验”,开创了许多富有特色的“余姚模式”,使余姚许多事业发展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是余姚人一直以来就具有的特质和气度,是引领余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致胜法宝。
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知行合一”是余姚先贤王阳明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戮力同心的团结精神,全市上下的团结一心,才有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和余姚今天的发展成果。
余姚未来发展的展望站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余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经济活力强、品质环境优、人民幸福水平高的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战略目标,立足“两区三城”建设,致力产业质效、功能品质、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提升,实施拥抱大湾区、融入大都市、打造大产业、推进大统筹、构建大交通、建设大花园等重大方略。
依托余姚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智能经济优势,打造以中意宁波生态园、千人计划产业园、智能光电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等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为引擎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依托杭甬高铁、城际铁路、余慈高速、杭甬运河等全域交通网络的“四梁八柱”,打造宁波都市区的西部门户枢纽;依托四明山、姚江水秀丽的自然资源和河姆渡文明、阳明文化、红色基因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新时代的“文献名邦”“东南名邑”。
为余姚点赞!
来源:宁波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余姚水杉林红了!这份攻略很重要......
●这三座古桥名冠余姚,其中故事99%的人却不了解......你来过吗?
●余姚这个村庄了不得!跟唐朝大诗人剪不断理还乱......
●这道余姚人家喻户晓的菜,带着诱惑和乡愁,再度登场!你吃过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tc/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