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出余姚城后,与多条溪流汇合后进入丈亭三江口,与慈江交汇。旧时慈江石矶之上建有一亭,扼守双江之口,名曰丈亭。多年前,这里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每逢农历二、五、八开市日,街道上买卖者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丈亭老街临江而建。
丈亭老街的主干道是三江西路。从车水马龙的丈亭大桥上下来,进入这条长约米的老街,像一脚踏入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商铺伫立街道两旁,现已失去了往日亮丽的色彩,只留下斑驳的灰色,让人唏嘘不已。
三江西路一栋老宅里,老人在看电视打发时光。
漫步老街之中,会和李氏洋楼、王氏民居、王家祖堂等老屋不期而遇,残存的雕梁画栋在时间的洗礼中已悄然枯萎。夏日的午后,集友弄、卖柴弄、史家弄……这些当年曾是货物交易的弄堂似乎也陷入了睡梦之中,寂静得让人感觉有些沉闷。
一位老人骑车经过王家祖堂。
王家祖堂里精美的木雕。
一位老人独坐在弄堂口。他说,以前这里的人家烧饭都要用柴火,但是这边又不临山,因此山农会将柴火挑到这里售卖,久而久之其中一条弄堂便被称之为卖柴弄。
丈亭三江口沿江曾分布有众多河埠头、渡口等水工设施,展现出运河运口城镇的独特风貌。年,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丈亭运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随着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丈亭运口也成为重要遗产点。
一艘货船行驶在姚江上。
丈亭运口的江畔,伫立着一座钱王庙。庙不大,据说是纪念钱塘江治水有功的吴越王钱鏐而建。钱鏐在江浙沿海一带修建海堤、闸门,又修建钱塘江堤,使“以时蓄洪,不畏旱涝”,让当地农业年年丰收,民间尊称其为“海龙王”,以至今日,钱王庙、钱王祠的香火依然旺盛延续。
江畔的钱王庙。
历史记载,宋代开通慈江-刹子港-西塘河航道,此后丈亭以东可以不经姚江、甬江而通过慈江、刹子港、西塘河抵达宁波。丈亭作为水陆交通枢纽地位得以提升,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三江西路两旁的老房子。
居民在自家院子里忙活。
商贾客旅汇聚于此,候潮而行。潮涨则西往,潮落则东行,历代文人墨客在夜航船上浅吟低唱,给后人呈现出那个时代的一派热闹景象。
上世纪中叶的米厂。
清代的老宅。
街巷口近代的房子。
“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这是陆游在《发丈亭》中所展现的丈亭渡口百舸争流场面。王安石则在《泊姚江》中用“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的诗句描写了丈亭一代江水随海潮起落的景象。
郑家渡亭如今已没有往昔的热闹。
临江的凉亭里,村民在纳凉。
如今,往来南北的货船让姚江航道依然繁忙,但丈亭运口却不再繁华依旧。江畔的郑家渡亭只是作为一座凉亭,给村民、游客遮风挡雨,只是再也等不到那满江柔橹声……
郑家渡亭外村民在纳凉。
郑家渡亭旁树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在老街上奔跑的小女孩,给老街带来一份活力。
记者张培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fj/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