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
报
展
示
总
结
提
升
锤炼师能
助推成长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宁波大学实习生汇报课展示活动-
秋叶落,白雪飘,我们在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悄然结束了。为展示我们在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教育实习成果,同时也为宁波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和英语(师范)(小学师资)专业18级全体师范生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有更深入的了解,12月14日、12月17日以及12月18日,在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支持下,我们在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实习生汇报课展示活动。
汇报展示精彩纷呈
12月14日先由陈婷玮、谢晓杰、王宇、王中一4位实习生在主播教室进行汇报课展示,汇报课全程实时直播,级小学教育专业以及英语(师范)(小学师资)专业的同学进行了线上观摩。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数、英、科四门学科的相关学科指导老师、学科研修导师也在现场进行观摩指导。
陈婷玮五上《我的“长生果”》
第一节课,实习生陈婷玮带领班的学生学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长生果”》。她结合课文中的学习提示和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习题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默读活动中,发现作者叶文玲感悟到的“阅读秘籍”和“写作宝典”以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我的“长生果”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课题中的“长生果”加上了引号,说明它有特殊的含义,在文中指的是“书”。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表达了书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对书的无限喜爱。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作者阅读的书的类型越来越多,阅读的内容也越来越广,读书方法也渐渐变化。
文章结构清晰,布局严谨。从开篇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回忆,全文层次分明,承转自然。阅读经历和写作经历,貌似形散,但实质上条理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理解本文的重点。
本文语言情真意切、真实可感。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生动传神,两次写作经历让“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在行文中,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这和饱含情感的叙述、描写结合了起来,增强了华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课文中除了有大量言简意赅的四字成语,还有生动妥帖的比喻、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如“鲜味”。是一篇值得探寻并积累词句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喻、瘾”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奔”,自主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作业本》中的阶梯图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作者从阅读、写作中悟出的道理,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重点)
3.结合作者两次写作文的经历,理解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感悟读书对作者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难点)
板块一梳理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1.疑问导入。
(1)“长生果”你吃过吗?是什么?
预设1:是花生。
教师点评:是的,因为花生富含多种营养,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人们说花生是长生果。
师:那课题中的“长生果”加上了双引号以后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课文中的长生果指的是书籍。
师:你找到了文中哪句话,为同学们读一读。(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是的,这篇课文中的“长生果”是指书籍。
预设2:在文中是指书籍。
教师点评:你已经发现了,此长生果不是平时我们说的一种果实,而是指书籍,你是从哪句话里发现的,为同学们读一读。
(2)那么书籍为什么会被人们尤其是作者叶文玲誉为长生果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作者叶文玲的理由。
2.带疑读文。
(1)PPT出示学习提示。
师: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结合着学习提示来学习是个好方法。
(2)看到“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你能想到什么方法?
预设1:连词成句读;跳过不懂的词语读;抓关键词读;带着问题读。
预设2:带着问题读。
教师点评:是的,我们可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瞧,这里就有了第一个问题。
出示学习提示第一问——“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
(4)别着急,看,作业本给我们了一个非常好的梳理信息的支架。
出示《作业本》第三题的阶梯图。
师:请把作业本拿出来,翻到第页。
(5)明确学习要求:
1.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关键信息。
2.默读完一遍后就抬头看一下时间,记录在第一小题。
3.将作业本中的图表填写完整。
(6)学生上台展示成果,教师点评。
师:好的,请同学们稍加修改。
(7)在用这张图表描述作者的读书经历的时候啊,我们还可以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承接词,如:最早,还有吗?
师:对,还有后来、渐渐地、后来。(教师直接在屏幕上圈画)
师:好的,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看着这张图表讲一讲作者的读书经历。
教师点评:说的真好,一下子就把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清楚了。
3.说说发现。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书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复杂深奥,作者的阅读状态也越来越好;读的书越来越有营养,用的读书方法也不同了;符合年龄特点,阅读是循序渐进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预设1:这位同学想到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们一起来说。书籍是……
点评:看来这句话也在你心里留下过痕迹,是的,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啊)这其实就是一张阶梯图。
预设2:老师提示一下,高尔基说过一句话?
师生齐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板块二找到道理,清晰文章结构
过渡语:高尔基的比喻真形象,本文的作者叶文玲不就从一个看香烟壳上的画片的小姑娘,踏着书籍的阶梯,慢慢地成长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我们也踏着这阶梯图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1.找到“道理”。
(1)学习提示里还剩一个问题,“(作者)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2)请再次默读课文,划出作者悟出的道理,圈出关键词,开始。
提示:写作的感悟前面都有提示词比较好找,阅读的感悟藏在字里行间比较难找。
(3)教师巡视,相机请学生写板贴并张贴在黑板上。
(4)提问:黑板上的这些道理可以分分类吗?请你来,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5)给这两类道理取个名字吧?想武林秘籍、葵花宝典那样,想一想。
师:请你试一试,嗯阅读秘籍,写作呢?
师:嗯,很好,阅读秘笈、写作宝典,老师贴上。
2.发现关系。
(1)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写了两次写作文的经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作者写作的经历思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会儿请两个小组来汇报。
(2)小组汇报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好的,大家的都讨论的差不多了,先请这一小组来进行汇报。
预设1:我们小组在第7自然段中读到了作者说“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正是作者不断丰富的想象力,能让她在写作文《秋天来了》时,用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象去写作文,写的与众不同。
教师点评:看来,作者是先靠阅读“拓展了想象力”,之后才能在写作时“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画箭头)当别人构思作文开篇都背上了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作者却说——秋天,预备齐……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想象的句子,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谢谢你们小组的汇报。
再请,这一小组来汇报。
预设2:我们小组找到:在第12自然段中作者说“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之后,她写了自己写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时,“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老师还表扬了作者借鉴的“嵌”字。说明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好词好句,让我们有合适的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语言。
教师点评:你们小组发现地真好,阅读能积累好词好句,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是某一个精妙字,也可能是一些美丽句子,他们会像酵母一样,让我们头脑中的面包啊,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经历,发酵,最后变成讲我们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画箭头)
师:这就是阅读积累好的词句,而后模仿、借鉴,最后是有自己真情实感的创造。
(3)通过刚刚两组的汇报,你发现总的来讲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如何?
预设:是的,阅读有助于写作。(板贴)
3.明确关系。
师:这是语文园地里的一道排序题,请同学来按照正确的排序读一读。
教师点评:读得真清楚,谢谢你。一个是吸收,一个是表达,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都在帮助我们成为更有智慧、更有文笔的人。
4.理解感悟。
师:作者在自己读书写作的经历中悟出了这么多的道理,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板块三答疑结课,积累生动语言
1.回答疑问。
师:课堂开始时我们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书籍是作者的“长生果”呢?大胆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作者成长图,让学生明白书籍是作者的“长生果”的原因。
2.积累词句。
师:作者叶文玲告诉我们,阅读时可以积累好词好句以备写作模仿、借鉴、创造之用,这篇《我的“长生果”》其实也是一片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嵌了许多珍珠宝石一般的好词好句,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美好、深刻或有趣味的印象,分享给大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引出第二自然段: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配乐读))
结束语:我们离不开书,书滋养着我们,是我们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冰心先生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你看,作家叶文玲还告诉我们阅读好书还能让我们在写作时妙语如珠,思如泉涌呢。读书、摘记、写作;模仿、借鉴、创造,期待你们成文文坛的明日之星!
谢晓杰二上
《数学广角——搭配(一)》
第二节课,实习生谢晓杰引领班的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谢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经历了寓教于乐的“智慧城堡”大闯关,打开了智慧的大门,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会了“交换法”和“固定法”两种搭配方法。
《数学广角——搭配(一)》教学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数学广角——搭配(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97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为便于学生理解,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排列的有序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依据一定规律来处理排列问题,做到不重不漏,为以后探索其他有关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排列的知识来解决,如数字组成数、照相时的位置安排等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时也可能运用到排列知识解决问题,但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排列”的数学思想只需感知,而不需教给他们“排列”的有关概念术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自主尝试学习解决问题,经历简单的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逐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学习单,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年龄
(1)小朋友们,老师跟大家相处了一段了时间了,你猜猜老师几岁?
先让学生猜(请3位孩子,愉悦课堂气氛)如果学生年龄猜得很大,你说,我有这么老吗?
师:那到底几岁呢?现在老师给大家两个提示。
提示一:老师的年龄是两位数。提示二:由数字1和2组成。请问:老师的年龄是多少?(板书1,2,板书在黑板左上角)
(2)生说21,
师:这么快猜出来了啊,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当一个学生说不清楚是,师:谁能说得更清楚?再请一个学生来说。
师:大家很会思考。数字1和2,能组成几个数?2个数,哪两个数?12和21,(板书12,21)那肯定不是12,就是21了。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搭配问题。(板书:搭配)
(3)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做了有理有据的猜想。大家很棒。
这么聪明的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闯关游戏,如何?
二、新授
(一)引入闯关
PPT出现城堡,这里有一座城堡,城堡里有许多宝物,小朋友们想不想进去看看。都想啊,可是城堡的看守者智慧老人(出现智慧老人)说:要进去可以,不过要用小朋友们的智慧通过三道关卡,才能找到宝物,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的孩子用行动告诉我,腰背挺得直直的,非常有信心)
好,咱们进入第一关。
(二)第一关:入大门
1.理解题意
PPT出示: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谁愿意来大声读一读。(生读)其他小朋友注意听,你觉得哪里要特别注意的。
生读后,师:读得非常清楚。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觉得哪里需要特别注意的?
(1)生:两位数。师说:两位数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师:两位数有两个数位,一个是(十位)一个是(个位)十位上的数叫十位数,个位上的叫个位数。(板书:十位和个位)
师:这是一个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哪里需要注意的?
(2)生: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师:这是什么意思?
生:11、22、33不行。
(3)师: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大家完整地再来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2.独立尝试,初步体会
(1)好,你们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写一写,写在学习单第一题下面。
(2)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3)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方法一样吗?
3.反馈——只要做到有序思考,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1)黑板上呈现4种(无序、交换、固定十位,固定个位)
师:老师看了看,大家主要有以上4种方法。我们来给它们编号。看一看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有问题?(第一种)有什么问题?(没有齐)
师:这种有遗漏。其他都写出了几个两位数?(6)
师: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它为什么会遗漏啊?(没有顺序)
如果学生说出:这种方法没有顺序,师:其他几种呢?我们依次来看一看。
如果学生没有说:没有顺序。师:那么其他几种到底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看一看。
(2)交换法:师:跟他方法一样的举手。他是怎么写的,谁来到黑板上说一说。
学生说,掌声送给他。师:他的讲解你们听明白了。老师也听明白了。
老师解释交换法:哦,原来他先选了(1)和(2),组成了12,然后呢?交换了它们的位置(老师肢体语言辅助),变成了21,这时几个两位数了(2个)。接下去选谁和谁(1和3,)组成13,再(老师肢体语言)交换组成31,又有(2个),最后选2和3,组成23,交换32,又(2个),一共是6个。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那你们给他取个名字。(交换)就按你的名字取(交换法。老师板书)
(3)固定十位法:师:我们来看看3号,跟它一样的举手,谁愿意也上来讲讲,他是怎么想的?
预设1:如果一个学生没讲清楚,再请一个学生讲讲,讲不清楚,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方法。
预设2:如果这个学生讲清楚了。给他掌声。大家听明白了吗?有没有问题。老师有问题,
师:这里怎么出现了两次1?(当十位是1的时候,个位可以是2,可以是3)
师:原来当十位选1的时候,可以和2和3两种不同的搭配。(老师马上板书)
那么老师也写一写。十位上是1,个位可以是2,组成12,当十位是1,个位还可以是3,组成13.所以当十位是1的时候,有几种(2种)。十位除了1,还可以是(2),这时,个位选1,组成21,个位选3,组成23.,又有几种(2)十位除了1,2.还可以选3,十位是3,个位是1,组成31,十位是3,个位是2,组成32,又有2种,一共几种(6)。
师:现在大家清楚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再写一写。
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非常有顺序)你们也给它取个名字。(选2个)
我们叫它固定法。它先固定哪一个位啊?(十位),那么我们还可以先固定哪一位?(个位)
(4)固定个位法:如果黑板上学生有,师:这就是几号作品。
如果学生没有:师:请你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请生说,师板书。(当个位是1,十位可以选2,当个位是1,十位还可以选3,几种(2种),当个位是2,十位可以选1,也可以选3,几种(2种),当个位是3,十位可以选1,也可以选2,几种(2种),一共也是几种?(6种)
4.方法的总结提炼
师: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特点?(6种,都很有顺序)刚才1为什么会遗漏啊?
师:这三种方法都有很大的特点(板书:有顺序)。这有什么好处?(不遗漏,不重复)
恭喜你们,成功闯过了第一关。
(三)第二关:开门锁
问题:用2、5和8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只要通过这扇门就能见到宝箱了,谁来大声朗读?这道题和刚才那题有什么不同?(刚才是,现在是)其他一样吗?(一样)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师收集三种做法,并展示。
先展示固定十位法。
师:他用的是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做的?(先确定十位是2,个位选5,组成25,十位是2,个位还可以选8,组成28,有几种(2种)十位还可以是5,这时个位可以选2和8,几种(2种),十位还可以是8,这时个位可以选2和5,几种(2种),一共是几种?
师:如果用一个算式,怎么列?
师:一共有几组(3组)?每组有几个(2个)?所以是(2×3=6)。
师:除了固定十位法,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做法。这位同学用了什么方法?(交换法)这位同学用了什么方法(固定个位法)。
(四)第三关:解密码
恭喜小朋友们成功进入最后一关——解密码。请看题。
用0、2和7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我来给你们读一读。
师:2,5,8换成了哪几个数字?这时候有几种?请仔细思考。有答案的请举手。
(6种、5种、4种)到底是几种?请你写一写。
师:刚才不都是6种吗?怎么变成4种了呢?(十位不能是0)
师:没错,数位最高位不能为0,十位是4的,2种,十位是7的2种,一共4种。
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智慧闯过了三道关卡,个个都是闯关高手,非常厉害。
我们来看看宝箱里面有什么宝物?数学书。小朋友们,可别小看这本书,它集合了我们古人几千年来的智慧,有些是数学家花了一辈子才研究出来的,你们说它是不是宝藏?
三、总结
我们今天用智慧闯过了这么多关,开不开心?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有顺序地思考)
专家指导评议提升
两节汇报课展示结束,活动进入“研修导师点评”环节。
徐华军老师点评《我的“长生果”》
徐老师先肯定了实习生陈婷玮上课的熟练程度、完整程度以及教学设计上的优点。接着他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第一点:“教材解读要瞻前顾后,东张西望”,即注重语文要素拾级而上地落实,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贯通。第二点:“教学设计要重视以学为本,注重活动”,即备课时预见动态课堂,学在前先,导在后。建议把课堂学习的阅读、习作方法与学生的切身经历、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丰富课堂。第三点:“课堂教学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fj/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