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门,在余姚境内的西北面,绿水环绕,风景秀丽,这是一座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秦以前,泗门全境还是浅海。汉晋时,大湖门山北麓逐渐淤涨成陆。直至今日,海涂每年还在淤涨。
小堂占尽一湖春,咫尺雨烟接市尘。日日街头鲑菜满,不妨长作泗门人。这是清康熙年代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泗门避乱时为它写下的一首诗。在明清时期,泗门出了很多名人墨客,最著名的就是状元谢迁。
谢迁官居大学士成了阁老,成了皇帝的老师之后,在家乡泗门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阁老府、状元楼、大学士第、洗砚池,其中万安桥就是最有代表性的。
万安桥位于望安路与河塍路交口处。它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建在阁老府东面,是明朝皇帝派官员向已告老还乡的谢阁老日常问安所造的,意思即万岁问安,传说文武官员到了此桥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此桥始建于明嘉靖初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年)重建。全长6.25米,洞跨径1米,拱矢高1.25米,桥身最窄处宽2.2米。桥面中间为一块方正的荷花板。桥身两边各置四望柱、六栏板、二抱鼓石。正中桥金边石拦板外侧都刻有万安桥三个空心大字。
东西落坡各置七级石阶。拱券用条石纵联并列砌筑法砌造,券沿外翻。桥底正中块券石上浮雕火球。
桥侧面两边各置长系石,头部凿成鳌首,下刻楹联:万人犹识东山里,安土同墩汝水滨。片石于东山千古,前朝问阁老安否。当年也算是姚北最有名气的一座桥了。
万安桥的西北方向就是大学士第,大学士第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东西有侧屋。头门横额南北都有阳刻的“大学士第”四个大字,每字45公分左右,笔力刚劲有力。该匾阳刻在文革时被铲平,仅留下字的痕迹。
出大学士第后门,就是“状元楼”。状元楼是一幢三间两弄砖木结构的明代建筑,中间有一穿堂间,所有木柱的石磉礅已沉入地面,木柱、横梁、楼板等木结构亦呈深黑色,但楼檐四只转角依然往上翘着,当地人称为“五岳朝天”。状元楼是谢迁幼年读书的地方,也有多年历史。
谢迁出仕后,效先祖南朝谢惠,廉洁自慎,不妄交际,惟与清风、明月为伴。故以“清风、明月”作居室、书房名,意寓“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
二楼屋顶上方悬挂一诰命箱,此箱专门用于存放朝廷赐予的圣旨。明代中后期,朝廷赐予谢迁家族的圣旨有五十余道。而平时都珍藏于状元楼上诰命箱内,逢农历月初六由族人看管摊晒一天,令人惋惜的是所有圣旨皆毁于文革浩劫。
状元楼西有一个池塘,是谢迁当年读书洗毛笔的地方,故称“洗砚池”。池东西长18米,南北宽6.5米,深2米左右。池周围全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历次失火,全靠这一池清水,所以后人又叫它“清平池”。到抗战时,池四周的围墙、砖石都被拆去建了工事。
洗砚池南是“三省堂”,取名于《论语》中“吾日而三省”。正屋二楼七间,东厢房平房三间,西厢房平屋五间,建于清咸丰年间。四周围墙基用了三层条石。据说古代建房有一定的规制,围墙用几层条石,都有讲究,要按主人的官阶而定。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泗门这座人文古镇,曾经在历史中的辉煌与荣耀是永远抹之不去的。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日常出行,在余姚生活网中科白殿疯医院北京中医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fj/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