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新闻网讯(姚界客户端通讯员张辉)黄家埠镇、牟山镇解放前有个美丽的名字,那就是兰风乡。
兰风乡自古水系发达,大河、小河之上皆有桥跨之。街巷港汊,舟车路人,慢悠悠地前行,那一座座古桥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传承着特有的历史文化。曾几何时,夜幕降临,坐在桥上侃大山,抬头望星星,低头看船行,是当地人简单生活中的乐趣。
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这些历史、故事都浓缩在桥栏、桥板上的文字中。
昔日的兰风乡贤修桥铺路,造福乡邻。而今,黄家埠镇、牟山镇保留着的一座座古桥就是历史的见证,那镌刻于桥栏、梁石、桥面石外侧的桥额,一般中间是桥名,两边加落款,落款内容为修建年月、修桥之人等,让路过的人了解桥的故事,感恩修桥之人。
永逸桥是位于黄家埠镇黄家埠村的平板单孔石梁桥,桥面石的左右外侧各自镌刻桥额“永逸桥”“民国丙寅”“思成堂建”。思成堂是当地黄姓家族的堂号,由此可见,该桥是黄氏乡贤集体出钱兴建的。
吉庆桥也是平板单孔石梁桥,位于黄家埠镇五车堰村,桥面石的左右外侧各自镌刻桥额“民国二十年东吉立”“吉庆桥”“沿河村王秉昌经募重建”。与黄家埠村的永逸桥不同的是,吉庆桥是附近乡贤发起募集,筹得资金后建的。
吉庆桥
回澜桥则是位于黄家埠镇黄家埠村冯家片的平板单孔石梁桥,《光绪余姚县志》记载“回澜桥,在黄家埠市东南,乾隆二十七年黄斗文重建”,现存桥面石的左右外侧,中间镌刻桥名“回澜桥”,两边落款为“民国廿五年”“重八重修”。这么看,回澜桥经过乡贤的多次重建,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才使回澜桥保存至今。
除了简单的对称性、记事性的桥名、落款,黄家埠镇、牟山镇乡贤还有一种独特方式——桥栏、梁石、桥面石外侧,一面镌刻桥名、落款等内容,一面镌刻与桥名相得益彰的诗句,甚至在桥中镌刻桥联、告示。
位于牟山镇新东吴村的双邑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桥隔两县,桥名“双邑”由此而来。南面中间桥额为桥名“双邑桥”,两边落款为“光绪辛丑良月重修”“姚江朱衍鸿书”,虽然没有写明哪些乡贤捐资参与建设该桥,但是桥名邀请名家题写,从另一方面说明乡贤对该桥的重视。两根狮子形式的望柱上刻有诗情画意的桥联“一声欸乃镜中看,三洞流泉影底月”。两墩三孔的双邑桥倒映在水中,犹如一轮明月,一声摇撸声,镜中观月。北面的桥额为“彩虹凌虚”,两根狮子形式的望柱上刻有桥联“一条虹气上凌虚,三洞水光遥□□”,虽然有两个字已模糊不清,但依然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彩虹凌虚”的大气。桥两端的4根护栏望柱上镌刻了“禁止桥上不准摆摊”的告示。作为连接两县的交通要道,昔日,这里来往行人众多,但桥宽仅1米多,如在桥上摆摊,轻则造成来往不便,重则出现人掉入河中的不安全现象。造桥的乡贤出此告示,是希望大家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不要因贪图小利而造成他人的不便。
双邑桥
在黄家埠镇南北走向的高桥江上,还保留着两座古桥——八仕桥和镇东桥。作为姚西北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单孔石拱桥,八仕桥位于黄家埠镇回龙村八仕桥自然村,南面中间桥额为桥名“八仕桥”,落款为“康熙四十二年重建”,北面桥额为“腾蛟翥凤”,落款有点模糊,南北桥额相互呼应,寄托了乡贤对子孙多出人才的厚望。
八仕桥
八仕桥往南不远有镇东桥,那是一座位于半夜江与高桥江交汇处的单孔三板石梁桥。《光绪余姚县志》称:“镇东桥,俗称后华桥。”现存的镇东桥东面桥额中间是“旭日凝晖”四个大字,落款是“民国十八年仲夏立募捐委员沈庆林沈久餘蒋祈赉重建姚西蒋长华敬书”几排小字;西面桥额中间是“镇东桥”,落款是“民国十八年仲夏立募捐委员沈庆林沈久餘蒋祈赉重建”几排小字。与兰风其它古桥不同的是,镇东桥落款的募捐委员名单出现了3个人,还请了姚西蒋氏家族的蒋长华题写桥名,诗情画意的“旭日凝晖”又与“镇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镇东桥
高桥江过小湖头堰,进入牟山镇牟山江。在牟山镇魏家村吴昂头自然村,有座东西横跨牟山江的单孔三板石梁桥。《光绪余姚县志》记载:登仕桥本名福禄桥,在湖埭堰南,嘉庆年间(-)魏德年重建,同治十年()吴瑞丰修。据当地村民介绍,民国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外人进入村子,带来失窃等治安问题。为了村子的安宁,乡贤吴瑞晟、曾标邦等出钱,将桥南迁重建,现存桥两侧设有石护栏,四根方形望柱顶部雕回形图案,南护栏外侧镌刻“登仕桥”,落款为“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吉旦,吴瑞晟公曾标邦重建”;北护栏外侧镌刻“牟山第一”,落款由于植物遮挡,看不清。昔日,黄家埠一带群众从高桥江过小湖头堰,进入牟山镇牟山江,看到的第一座桥就是登仕桥。该桥自称牟山第一桥,也属于名副其实了。
登仕桥
桥名寄托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因此,乡贤捐资造桥也希望取个好桥名。太平桥的寓意就是愿大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光绪余姚县志》记载,在兰风乡,有好几座太平桥。岁月流逝,而今,这些古桥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在牟山镇,还有两座太平桥,位于牟山镇新东吴村的太平桥是一座连接余姚和绍兴上虞的界桥,《光绪余姚县志》记载:“太平桥,在马家堰市南界上虞。”现存桥东护栏外侧镌刻“太平桥”,西侧桥栏镌刻“源远流长”,左侧有字,但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了。位于牟山老街的太平桥,现存桥西护栏外侧镌刻“太平桥”,由于人为破坏,落款有点模糊,只能看清“人重建”等字样,东侧桥栏镌刻的字也被人为破坏,很难辨认,可能是“惟以永年”。
新东吴村太平桥
牟山老街太平桥
这些桥梁依然发挥着昔日的作用,人来人往。
历经数百年的岁月,乡贤留在桥上的不仅是桥的名称以及美好的寓意,更多的是一种荣耀、一种精神,这荣耀不私藏、不束之高阁,而被立于桥梁最显眼的位置,传承发扬,为人所见,感人所感,激励后世之人将美好的品质传承。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编辑:鲍飘)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ms/9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