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余姚市 >> 余姚市美食 >> 塔阁志西秀白塔>

塔阁志西秀白塔

发布时间:2022-4-27 12:41:05 

古之凡通都大邑,胜地名区,人文盛而财赋丰者,咸有塔阁、楼台、亭榭、园林之建。安顺卓然为贵州上游雄镇者哉,立地通天,巍然垂镇。除却街市、宫室、庙堂、祠寺、官衙、府第、民宅、店舗之余,台榭观游,以壮园林之胜;塔阁眺瞻,足增郡邑之雄。录出黔中以往之宏建佳构,使今者发逝古之幽思,以例比当下。是为塔阁志。

在中国,古人寓天地四方:上青为天,中黄为地,下缘为人,周蓝为山川河海,其他皆为物象。有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都是以塔来作地标形象的,塔为昌明与文庠的象征,故塔高耸而直冲霄汉,是连接天、地、人、物的意表座蕴籍,使吉祥涵山纳海,让柔和包容万物。

座落于安顺城西南隅西秀区山顶,始建于元泰定三年(),为元安顺州阿达卜寨修建。初建时为砖塔,为元代典型造塔形制。

西秀山,又名塔山,明代称白虎山,与城东南隅青龙山对峙。

《方舆纪要》云:

“在卫治西,上有七级浮屠。东胜、西秀皆在城内,与近城诸山互相掩映。

乾隆《贵州通志》云:

“塔山,在城内南隅,元泰定二年建塔于上,常有白光自塔顶出。山多树木,四时青葱,为郡中胜境。”

《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载:

“此山实与东胜山皆平列于正南,惟东胜在南廓左,西秀列南廓右,南大街亘于中,故有东西之别。山顶平,浮屠七级。……中有黑风洞,久封闭。下有清泉井、洗心井,载旧志,今无考,山下有园通寺。”

《安顺府志》载“郡城八景”曰:

“笔峰耸翠,圆通寺后文笔,前贤建以培风水者也。由大悲阁后石磴而上,古树槎枒,窄径盘曲,至塔下乃平。春晖明媚,桃李满城,游人瞩目,真不让洛阳之花矣。炊烟之痕,散为游丝,枭枭晴空,与云影天光相荡漾。远视平畴蓑笠,聚影东皋,时有黄鹂飞鸣,助人清兴。回观塔中篆刻,古色陆离,则又贶我文机矣。”

塔山为郡中名胜,明代即为八景。明万历《贵州通志》“普定八景”中“文峰夕照”即此。

明贵州按察司佥事周孟中《白虎山》诗云:

群山环抱壮边城,城上孤峰眼界明。

万落云开天远大,双溪月霁水澄清。

日悬雁塔风霜老,春暖柳营弦诵声。

公余却从乡进士,登临款曲问民情。

西秀山向为郡城中名胜,每至闲暇,居人皆喜登临。览田畴风光,观屋宇鳞比。为便眺览,明嘉靖十六年()巡按御史杨春芳于山顶建亭一座,取名“观风亭”。贵州按蔡司副使韩士英赋诗一首以贺,诗曰:

孤山如釜不成峰,徐步登临亦在空。

极目乡关云尚远,伤心民瘼岁常同。

看花跃马新郎将,振武扬威北镇雄。

更欲寻春楼上去,无才深愧与观风。

嘉靖之前的弘治九年(),巡按御史丁养浩有《普定诗》一首盛赞安顺,诗曰:

平坝一程来普定,贵阳风景此平分。

几多蓑草漫铺地,无数好山高出云。

尽有裔夷输职贡,不妨师旅乐耕耘。

诗成薄暮送归鸟,处处鼓鼙斜日曛。

站在西秀山顶,远眺大好河山,又见屯田军士与本土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丁养浩萌生出“何妨师旅乐耕耘”的感慨。

明贵州按察司佥事周孟中《白虎山》诗云:

群山环抱壮边城,城上孤峰眼界明。

万落云开天远大,双溪月霁水澄清。

日悬雁塔风霜老,春暖柳营弦诵声。

公余却从乡进士,登临款曲问民情。

西秀山向为郡城中名胜,每至闲暇,居人皆喜登临。览田畴风光,观屋宇鳞比。为便眺览,明嘉靖十六年()巡按御史杨春芳于山顶建亭一座,取名“观风亭”。贵州按蔡司副使韩士英赋诗一首以贺,诗曰:

孤山如釜不成峰,徐步登临亦在空。

极目乡关云尚远,伤心民瘼岁常同。

看花跃马新郎将,振武扬威北镇雄。

更欲寻春楼上去,无才深愧与观风。

嘉靖之前的弘治九年(),巡按御史丁养浩有《普定诗》一首盛赞安顺,诗曰:

平坝一程来普定,贵阳风景此平分。

几多蓑草漫铺地,无数好山高出云。

尽有裔夷输职贡,不妨师旅乐耕耘。

诗成薄暮送归鸟,处处鼓鼙斜日曛。

站在西秀山顶,远眺大好河山,又见屯田军士与本土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丁养浩萌生出“何妨师旅乐耕耘”的感慨。

嘉靖二十二年(),巡按御史赵大佑登西秀山,驻足观风亭,诗兴大发,撰诗二首曰:

(一)

青畦一径度丹梯,憩静真怙老衲栖。

香影诸天凌市隘,缘绕平野映城低。

华昙龙去留僧钵,午夜钟吟发曙鸡。

共道三生双树里,病夫离散漫留题。

(二)

花宫俗远缘荫封,上乘谁留只履踪。

好鸟惯看山客到,片云常与梵王供。

贪趁尘路驱羸马,欲借禅林制毒龙。

半饷梦回支遁榻,振衣去抚石台松。

因易观风亭匾为“万壑云烟”,其意亦深也。

赵大佑之后的巡按御史张雨亦登临,闻知易匾事,面对此情此景,亦吟诗一首:

劳碌东南无了日,风尘西北欲何之?

将军铁马斜阳道,承用朱旗五月师。

功业好逢明圣主,人生那复少年时。

临高不是新亭客,玉露金茎有所思。

观风亭毁于何时,史籍不载。《黔记》“山水志”记有提学吴国伦(江西兴国人,隆庆六年进士,万历初任贵州提学副使)曾将“白虎山”更名为“石莲峰”,至于何时更名为“西秀山”则史籍未明。另据明万历《黔记》“普定卫城图”所绘,卫城北七星观(即武当山水心观)有塔一座,西门三座山上亦各有塔一座,均未注名。

关于塔之建,民间有传:西秀山黑风洞有恶龙,常兴风作浪恶意伤人,故建塔镇之。

明嘉靖《贵州通志》圆通寺条云:

“在卫治南白虎山下,洪武十八年()指挥顾成建。后有孤峰屹立,上建石塔以为镇”。

《安顺府志》则云:

“前贤建以培风水者也”。

某年,在拆除原普定县城隍庙残留的一栋殿房地下,发现了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极富史料研究价值的三块石碑,分别是《重修安郡文峰记碑》、《县城隍庙记碑》、《春渔席公明府折狱城隍庙遗思碑》。其中《重修安郡文峰记碑》碑长1.9米,宽1米,厚0.3米。清咸丰()正月所立,普定县(今西秀区)令邵鸿儒撰文。碑文字,书法赵孟頫,研美流变,风流倜傥。记载了清咸丰元年()捐修西秀山石塔事,碑文云:

士之歌鹿鸣而宴琼林者,则必曰地灵人杰使然也。以故普天下莫不择高以?塔,自诩其人文蔚起,以勉夫读书子昕夕用功,为振兴学校、鼓舞人才之一助,故谚谓塔为文峰塔之义大矣哉!

习安郡城之塔由来久矣,岁久倾圮,近年秋闱未登贤书者两科矣。有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文峰之不振。盖当论之,君子之道求其尽心焉尔!故其学也,求尽吾心之学,非为科名之迟速也。夙兴夜寐,非以为勤也,吾心有不尽焉,是谓自欺其心也。余膺民社,以亲民为职也,亲民之学不明则世无善治者矣。传不云乎,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父母。郡之人士,咸以文峰塔倾圮致妨科名为恶,爰捐廉为倡,以修葺之。甫兴工,而余奉檄调任普安,心甚惘然。聊跛数语,以识其歉仄之意云尔。是为记。

咸丰二年四月下浣

署普定令余姚邵鸿儒撰

综此而论,一件物体在不同的时期内,人们赋予它的功能则视人之需求而定,万变而不离其中。

西秀山塔由于年久失修,至清咸丰元年()几近倾圮。不唯明代垒砌之石坍塌殆尽,其元代修建之砖砌原塔亦暴露于外。时任普定(今西秀区)县令、浙江余姚人邵鸿儒捐廉倡修,采用白石料沿元代砖塔周边镶嵌而成。塔基为须弥座,塔身为立面六梭形。最宽的塔底每边长3米,周长共18米,塔身座高1.9米;每周翘檐上雕有龙、凤、负塔力士像,塔身愈上则逐级缩小而成锥状。塔共分九层,除塔基、宝鼎,塔身共七层,因又呼七级浮屠。塔通高十八米,塔身六面外壁自上而下分别刻有一尊佛名:

千百万化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清静法身昆卢遮那佛

南无当来下身弥勒真佛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

上述各尊佛名下方均雕刻有一尺见方佛坐像,佛像下方又雕刻有同样大小的护法神立像整座石塔呈锥状体塔阁式实心形,石块镶嵌后的塔身密实无间。所砌石料选择精致,其雕刻、造形简洁,整肃明快。虽经余年风雨剥蚀,除最顶层宝鼎稍有损伤处,整座塔保存完好,足征其造作工艺之精当。

塔基面西一方开有一窍,供朝山者焚香化纸之用。北侧第二级塔面上镌刻有“咸丰元年普定县邵鸿儒重修”字样;南侧第二级塔面上端镌刻有“前安顺府胡林翼银三十两”字样;下端镌刻有监修、捐银及建塔工匠姓名。

西秀山位于城内,小巧玲珑,绿荫中露出洁白挺拔之塔身。山与塔相得益彰,塔配得天衣无缝。无论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其景致始终让乡人思恋、向往、亲近。清末硕儒、郡人郭石农《咏习安八景》之“笔峰挺秀”诗云:

何来大笔势摩天,塔建圆通望俨然。

濡向九霄沾雨露,挥从万象走云烟。

钟玉隶楷当头见,燕许词章信手传。

秀启人文归间气,霓裳高咏会群仙。

全国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编著的《中国古塔》一书,西秀山石塔为贵州唯一被收录其中的古塔,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刘涛志:

(曾用名“陶智”),号“习安布衣”、“沉舟”,年2月18日(正月初二日)出生于安顺城。

布依族人,初中毕业。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安顺市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组成员、安顺市对外宣传专家顾问,曾被评为“安顺地级专业技术拔尖人物”。

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安顺市美木家协会名誉主席。受聘担任广东惠州《东坡书画院》名誉副院长、云南昆明《滇池书画院》艺术顾问、《安顺画院》名誉院长、西秀区《政协书画院》院长等。擅画梅竹,有“刘梅花”之戏称。

生长于黔中万山崇岭间,自小便领悟了山野狂放的恣意,所作梅花亦吐露出狂野之风。无论是勾勒、点染,艳而无甜,恰而无邪、清而无俗,图出无赖。黄公望语“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自诩画已去此四戒矣。

作者/刘涛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小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ms/7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