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特产余姚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

发布时间:2020-12-27 7:16:17 

我市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中心的杭州湾地带是中国水稻的发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史前稻作文化传播天下、名扬世界。

余姚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

水稻是余姚的主产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据年和年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表明,河姆渡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四个相互叠压文化层组成,总厚度约4米。在距今近年的第四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及木屑、苇编等堆积物,厚度从10~20厘米至30~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堆积范围达多平方米。

稻壳堆积层位置示意图

出土时稻谷稻叶还保持原有形态,稻谷已经炭化。经过对粒炭化谷粒的检测,其中4粒为野生稻,粒为栽培稻种。按完整谷粒的长宽度和颖壳稃毛等形状特征鉴定结果,这些栽培稻长宽比在2.71:1~2.53:1之间,平均为2.62:1(一般粳稻在2以下,籼稻在2以上),且稃毛在谷壳(即内外颖)上分布均匀,排列整齐,长短较一致,再经抽样鉴定千粒重达22克,并从炭化稻谷中分拣出完整的稻米等来看,都表明这些稻谷属于栽培稻的籼亚种中晚稻型的水稻品种。

出土的碳化稻谷

与此同时,从第四文化层中出土的骨制农具—骨耜,标志着河姆渡稻作已脱离了刀耕火种阶段,进入了“耜耕农业”时期,这要比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的耒耜耕作还要早几千年。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不仅历史早,而且已具相当的生产规模与水平。

河姆渡出土骨耜

据和年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日本宫崎大学联合开展的对河姆渡古水田遗迹的调查表明,在河姆渡先民的居址附近,距地表3~4米深处的土层中发现数层大量水稻植物蛋白石,根据每克土样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的个数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综合起来分析,当时水田面积约6公顷,水稻测点最高产量为公斤/英亩,按此推测最高总产量达公斤。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发掘出土的陶釜(锅)中还残存着炭化米饭粒—“锅巴,而可放置于陶釜中的底平有孔的陶甑,一如今日之饭甑。

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了年前的锅巴

据此,从遗址第四层出土的大量骨耜农具,成堆的稻谷和干栏式木结构住屋等都表明当时河姆渡先民已经过着耕作的定居生活,农业劳动已逐渐成为主要劳动,稻米已成为主要食粮。遗址发掘充分表明,宁绍平原杭州湾地区应是稻作起源的中心,这就全面修正了认为稻作起源于印度的学说,栽培稻以我国为最早已毋庸置疑。

河姆渡杆栏式木结构住房复原图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至解放前),水稻的几个重要历史沿革发展时代为:

帝尧时代

相传距今年前的帝尧时代,水稻种植开始实行“一盛一衰”的轮荒制度。

南北朝

南北朝时,余姚地区已进行稻米和绢丝交易,“垦起湖田”已十分普遍,水稻生产已具相当水平。

唐代

唐代是中国历史的盛世时期,余姚对水稻的种植方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唐后期为调剂季节,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面开始普及插秧法,从原始撒播法发展为移栽法,标志着水稻栽培技术已日臻完善。

宋代

宋代,水稻生产发展又有新的特点,余姚各地出现了“处处稻分秧,家家麦登场”的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并首次出现了双季间作稻(即早稻行间嵌插晚青),大批优质农家品种被选用,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水稻从一年种植一季的单季稻发展到一年种植两季的双季稻,双季稻中又从间作稻发展至连作稻,这是水稻栽培制度的重大突破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展。

民国

民国时期有组织地开始推广双季间作稻,时浙江省建设厅制订的《双季稻推广区组织暂行办法》在年确定浙东余姚为双季稻推广重点区,并应用由省农业改进所在我县牟山湖稻麦改良场新选育早稻、和晚籼9号、晚粳09、晚糯等品种,一般都增产三成左右,由此双季间作稻也渐推广。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市水稻种植制度,仍以双季间作稻和单季中汛稻(湖白)为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ms/5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