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让我们一起揭开余姚井头山遗址的神秘面纱!
它,改写了宁波历史。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余姚市人民政府联合在余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井头山遗址考古重要成果。专家认为,距今—多年的井头山遗址,是宁绍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了多年。
揭开神秘面纱1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东距田螺山遗址1.5公里。遗址埋藏在现地表之下8米左右。年下半年,在原厂区土建地勘钻孔泥芯内出土深埋地下的碎小海生贝壳、动物骨头和陶片、残骨器等遗物。年以来经考古勘探确认为一处埋藏很深、时代较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年9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经碳14测年,井头山遗址距今—多年。这是宁绍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了多年。至今,已完成基坑内主要探方的大部分发掘工作量,发现灰坑、橡子储藏坑处理坑、烧土堆、烧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处理点等遗迹十多处,出土各类可登记遗物数百件,以及海量的先民食用后废弃的贝壳遗存和其他动植物遗存,可较清晰地复原出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的特征。
出土遗物主要分为三大类2专家介绍,井头山遗址出土遗物主要分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蛏、蛤、蚝等),胶结牡蛎壳的粗砾石块,以及用大型贝壳加工磨制的一些贝器(铲、刀、圆形饰片等)。
第二大类,是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陶器,出土陶片修复率不高,可辨釜、圈足盘、钵、敞口盆、小杯、折扁腹罐、釜支脚、陶拍、器盖、小陶玩等器形;陶质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夹炭陶,以及少量夹细砂陶、加贝壳碎屑陶等;陶色以红褐色为主,还有红衣陶、黑衣陶;陶胎厚薄不均,烧制火候看似不高;器形多较规整,制作时用泥条叠筑加拍打成型,无明显慢轮修整技术;纹饰有绳纹、浅方格纹、刻划纹等,还有少量简单的红彩。石器有斧、锤、锛、砺石、圆盘状石块等,数量30多件;上百件骨器,器形有镞、锥、鳔、凿、针、匙、珠、笄等;还有不少加工程度不一的木器(用于安装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木矛形器、用于安装石锛的“7”字形木柄、点种棒、双尖头木棍、无尖头木棍、刻槽带销钉木板、木桨、棒槌形木器等),不少芦苇(芒草)编织物(席子、篮子、筐子、背篓等)。第三大类,除贝壳外,出土遗物中动物碎骨头也较大量。还出土较多碎木块、木棍、木条、小树枝条、木炭块和木炭颗粒,以及不少编织物、绳子的原料(芦苇杆、芒草杆,还有一些植物纤维等),很多的植物种子、果核(橡子、麻栎果、桃核、少量炭化米、稻谷壳、水稻小穗轴,以及漆树、黄连木、猕猴桃、紫苏、灰菜等木本、草本植物的种子)等遗存。专家介绍,遗址文化堆积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发掘区西部文化层距地表深度达5米多,堆积较薄,贝壳和陶片也较少。自西往东,文化层分布坡度明显倾斜,堆积层次较多,堆积总厚度增大到2米多,文化层野外分为12层,最东边的文化层逐渐变薄直至消失,距地表深达10米左右,各类零散遗物夹杂在粘软的海相淤泥里。表层贝壳和陶片显示轻度的磨圆度,应是遗址被海水淹没时被海水长期拍打所致。表层以下文化层,贝壳密度变化较大,但均未显示冲刷和海水拍打特征,原生堆积肌理清晰明确。包含物中除了最多的贝壳以外,还有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木炭颗粒、木炭灰烬、木条、木棍、骨头、烧土块、胶结牡蛎壳的大小石块等。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介绍,井头山遗址文化面貌独特,遗址埋深5—10米,年代在距今年左右,总年代跨度约在年到年,是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突破了以往对我国沿海地区史前遗址时空框架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这是浙江境内首次发现的史前贝丘遗址,是距今年左右海平面高度的直接证据,在研究海洋与环境变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专家表示,井头山遗址出土遗物具有鲜明的自身文化特征。陶器器型主要为釜、罐、圜底器,有少量圈足器,不见三足器,与河姆渡文化陶器在基本器形和小耳状、鸡冠耳状扳手等细部装饰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绳纹、方格纹普遍,也有一定数量的红彩(衣)和黑衣;制作工艺上,以泥条叠筑加拍打成型,慢轮制作痕不明显。年代距今年以上。生业方式以海产捕捞为主,兼有采集和狩猎,以及早期稻作农业,对中国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井头山遗址陶器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但又都有联系。”北京大学赵辉教授表示,井头山遗址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井头山人民的经济生活处于海洋浅水环境,与田螺山、河姆渡淡水环境不同。石斧柄、木柄形制还是第一次见,而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骨铲一件也没有,与已知河姆渡文化有不同。随着资料整理会越来越明朗,“井头山遗址不仅丰富了宁波、余姚的史前文化内涵,又牵扯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井头山遗址既有农业又有渔猎采集的经济形态,与内陆同时期文化关系、跨湖桥遗址文化关系有待讨论。”重大意义3专家表示,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海侵时间、过程及中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殊为难得的案例;典型反映了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迁与中国古海岸线人类活动起源、发展的明确过程;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对今后中国沿海地区史前考古的探索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专家介绍,井头山遗址的发掘,也是钢结构围护基坑工程成功运用于超大埋深地下遗址的一次考古发掘,为深埋的遗址考古发掘在方法上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探索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克服困难的种种努力、成败得失都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成果和宝贵财富。井头山遗址发掘,与南海1号沉船发掘、四川江口张献忠沉银遗址发掘清理,是我国针对不同环境条件特殊对象考古发掘的三个经典范例,在国内沿海环境下的史前遗址考古中具有首创意义。
撰稿:记者沈媛仪
视频:见习记者蒋佳彥陈波
图片:记者张旭东见习记者莫沁悦方思娴
部分图片来源于甬派
-END-
余姚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ms/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