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公示了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
余姚土布阿婆王桂凤在列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传承人王桂凤作为国家级非遗“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从15岁学做纺纱织布,到如今82岁高龄依然每天织布,王阿婆用越布讲述着她平凡而有温度的一生。
十五岁随母亲学艺余姚土布在历史上称“越布”,在本地俗称“余姚老布”,以纯棉纺织而成,质地优良,吸水性、透气性好,穿着舒适度较高,历史上甚至成为皇家的贡品。
王桂凤老人收藏的几件土布制成的衣物,虽然已有三四十年但依然完好。“嫁妆里的!”老人还展示了嫁妆专用的线头。
棉花采摘自王桂凤家后院的棉花地
采摘后的棉花用纺花车纺成纱线
纺完的线需要经过染色、上浆等工序,最终变成五彩纱线
纱线卡入梭,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方能纺织出各式各样的土布
王桂凤说,自己是慈溪小安乡人,十五岁时学做土布,其绝活得自于她的母亲。20岁时,她嫁到了余姚小曹娥镇,便把这门织布手艺带到了镇上。“从棉花的处理,到纺纱、拨纱、染纱、浆纱、调纱、摇鱼管、经纱、织布,每一步都考究得不得了!”王桂凤老人说,土布制作的技术非常复杂,布上花纹有几种颜色,织布时就要准备几种颜色的梭子,花纹布一般有斜纹布、方生布、篾辨布、窗门布、四脚布、空心十字布等。
要把技艺不断传下去“这是桂花,当时最漂亮的布,需要6种颜色的纱线,5个管梭6个彩梭来完成。”她一边介绍她收藏的越布,一边说起当年的往事。
“当年没有洋布,要做漂亮的衣裳,几户人家就一家出一种纱线,然后我来经纱,织成布再几户分配。”听着老人回忆往事,看着她手上精工细作的越布布艺,仿佛静止的时光一样,让人觉得分外美好。
王桂凤在织布机前给女儿周月芳传授穿线技巧,女儿是她现在唯一的传人
王桂凤老人对余姚土布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说:“土布是我们传统的衣料,余姚土布更是我们余姚的特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棉。除了环保外,余姚土布的透气性也特别好,冬暖夏凉,越洗越软,特别适合小孩和老年人穿。我要把我们土布制作技艺不断地传下去。”
为阿婆点赞!
来源:浙江在线、现代金报、东南商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ms/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