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讲: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因此,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成为余姚市第七中学育人的终极追求。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办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校,正是多年来七中人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七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七中先后获评浙江省二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集体、宁波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余姚市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如今正不断向成为高规格、现代化、有特色、高质量的省一流特色普通高中迈进。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更关乎一所学校的未来。
为了助力教师在岗位中脱颖而出,七中为全校余名教职员工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出台《余姚七中教师发展五年规划》,为每名教师“私人定制”个人发展规划。针对从教不久的青年教师,学校以课堂教学常规为切入口,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积极动员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大比武、教坛新秀评比等活动,并结合教师论文评比、青年教师课堂展示、重点教研课等提高其业务水平。此外,七中构建了以老带新、以师带徒模式,促使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成长。目前,七中有省优秀教师2人,宁波市优秀教师4人,余姚市名班主任1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38人,市级先进教师62人,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中坚持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道路,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承担相关课题,使更多教师能从中吸取经验、攫取精华。学校科研氛围浓厚,每名教师每年都会撰写一篇论文,以反思、总结自己走过的教育教学道路。近三年,该校教师有75篇论文在市级及以上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29篇文章公开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13个课题在余姚市获奖,其中4个课题在宁波市获奖。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精业敬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爱心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他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管理有方、沟通有道、务实有法、成效卓著。从教30年仍坚守班主任岗位的浙江省师德楷模周久根老师,市语文学科骨干、宁波市十佳百优班主任、余姚市首届名班主任沈彩凤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技能精湛的余姚市骨干班主任周海清老师……他们是七中优秀班主任的代表,在名班主任们的领航下,学校青年班主任迅速成长,多人入围余姚市新秀班主任评选。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辐射和引领作用,4月下旬,由沈彩凤老师领衔的余姚七中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启动。工作室将积极探究新高考背景下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规范班主任工作教育行为,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力争成为科研型班主任”的目标任务。
近年来,七中以“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为育人理念,以崇德、修学、健身、进取为学生培养目标,德育教育展现出可喜成果,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德育工作中,该校着力强化“体验·感悟”教育,即依据德育目标和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各种体验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学校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军训,是七中的开学“第一课”。在为期五天的严格军事训练中,学生不仅要接受站军姿、队列等军事技能训练,还要提升叠被子、洗衣服、整理内务等寄宿生活技能,更要认真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军训是学校的常规工作,与众不同的是,七中人用心去做,因为我们深知这是三年高中生活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这种体验才能感悟出其中的真谛。”七中校长胡长煊说。
道德源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滋养。近年来,七中开展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为主题的环牟山湖徒步远足暨模拟长征活动,让学生在20多公里的行程中得到体质和意志的双重锻炼,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七中,除了平时的班团活动课、国旗下讲话、结合革命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外,师生更重视体验与感悟,如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进行祭扫、在假期追寻红色足迹。近年来,学校以“大步走天下,放眼看世界”为主题,在暑期分别组织了“井冈山红色之旅”、“北京文化之旅”、“厦门改革前沿之旅”、“南京古都之旅”和“山东抗战之旅”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开拓了视野,领略了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众多理念浸润了学生心灵。
七中团委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以绿色环保、爱心工程、文艺宣传、文明校园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着力倡导和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道德规范,学会关心、宽容、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对学校和自然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也学会了客观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评价社会,还锻炼了胆识、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本学期开始,学校增设午间微课以提升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各班利用周一至周五的中午15分钟时间,分别针对时事要闻、英语阅读、书写练习、佳作共享、教唱歌曲等内容进行拓展教学。三个月来,一线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班级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养德于心,育德于行。近年来,七中不断创设各种教育载体,搭建多种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素养得到持续提升。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教研组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七中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该校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化,严格做到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主题,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集体备课活动常规化,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借助集体备课组研究活动实现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化。自年我市推行示范教研组评比以来,七中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语文教研组、物理教研组、政治教研组等陆续被评为市示范教研组,这一成绩在全市普高中居于领先地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七中深谙其中道理,从细节入手,把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身上,做到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查。学校制度制定,体现“细”字,多年来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程序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执行力度,紧扣“精”字,简单不等于容易,七中的老师们不相信“布置等于完成”,总是想尽办法做到执行时的精益求精。七中就是如此日复一日地在每一个细节上抓管理,落实“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分管谁负责”等岗位责任制,真正实现教师舒心工作、学生快乐学习。
为了助力学生提高成绩,七中多管齐下,邀请相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励志报告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培优补缺并重,北京中科中医院白癜风症状都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ms/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