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开。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
这个春节,支教老师梁俊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带领山区孩子们演唱,质朴无华的歌声,如天籁之音,感动了亿万观众,也带火了这首年前的小诗《苔》,朋友圈转载无数,写这首励志人生小诗的作者袁枚,祖居地在余姚市三七市镇祝家渡。
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历来称其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其实祖籍浙江慈溪。“袁枚的故乡在慈溪西乡祝家渡的水竹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调整,祝家渡划归余姚。”余姚青年文史学者方其军多年来研究地方文化,在参与“姚江文化丛书”《姚江望族》编写时,着重虞姓、袁姓,“袁枚本人曾多次提及祖居在祝家渡,他游历四明山,登天一阁,到祝家渡祭祖时写有诗篇。
祝家渡,就在浙东大运河边。方其军说,祝家渡这个地方,在现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注目之处。但曾经肯定是一个繁华地段。明末清初的名士周容(-年,明代诸生,明亡后出家为僧)撰有文章《芋老人传》,此文收录于新时期的语文教材。“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文章所记之事也正发生于祝家渡。由此可知,祝家渡在很早的时候就已进入史书的公共视野,闻名遐迩。
“祝家渡的袁姓是非同凡响的。祝家渡这个小村坊,曾出过数位袁姓进士。”方其军介绍,袁兆墀纂修的《慈溪竹江袁氏宗谱》(民国十二年惇叙堂木活字本)载,宋代宁宗年间,袁肃自慈溪剡岙来此卜居,袁氏兴起于明中叶。明嘉靖二年(年),祝家渡的袁载进士及弟。明万历年间,祝家渡的袁茂英、袁弘勋父子连中进士,大放异彩,天启《慈溪县志》称之为“黼珮相望,为时俊硕”。袁茂英、袁弘勋父子撰有《竹江诗集》,流行于世。
祝家渡的袁姓后人里,不得不提的就是袁枚,而袁枚也曾在诗中骄傲地说:“高祖槐眉公,乌台称矫矫。”《随园诗话》卷二云:“先祖慈溪籍,前明槐眉侍御之孙。”方其军说,槐眉是祝家渡的袁弘勋的名号,袁枚称袁弘勋为高祖,其系祝家渡袁氏后裔无疑了。明代慈溪境内的袁氏亲族流脉有两支:一是慈溪支,二是祝家渡支。袁枚世系属祝家渡支。
袁枚对祖籍及宗族祠堂是很在意的,八十岁时乘舟来到祝家渡祭祖。当时,袁枚在祝家渡礼拜祠堂,见族内人丁兴旺,感慨良多,不禁诗兴大起。《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六《到西湖住七日即渡江游四明山赴克太守之招》四首其一曰:“路过慈溪水竹村,祠堂一拜最消魂。不图刘阮归来早,已见人间七世孙。”又自注:“五代祖察院槐眉公有祠堂,余入翰林、香亭成进士匾额俱存。八十年来,从未一到。”此外,《再送香亭之广东》写有“今春过祠堂,尔我两扁额”之句,有注“祠堂在慈溪祝家渡,余入翰林扁日‘清华世冑’,弟成进士扁日‘兄弟甲科’。”香亭即袁枚的弟弟袁树。
据光绪《慈溪县志》卷三“乡里”,祝家渡在慈溪县西三十五里,是竹江袁氏聚居之地;水竹村未见著录,但提到有祠堂、匾额,应该是指袁氏居地。由此看来,无论是袁枚诗中之意,还是袁氏祠堂悬挂袁枚、袁树进土匾额之举,都足以说明袁枚支与慈溪袁氏的关系,且这种关系显然得到双方共认,只是疏于来往以至“八十年来,从未一到”而已。
来源:甬派客户端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aoshizx.com/yysms/2485.html